假日制度变迁与审美自发秩序——彭雨晴
作者:
爱读网编辑部 更新:2024-10-07 08:26 字数:2285
2022年底,张谡教授在其文章《慢速审美:诗意生存的坦途与歧途》中提出的“慢速审美”,将假日制度与国情民俗相结合,批判性地借用了哈耶克的自发秩序理论内核,这一观点在学界尤其是青年学者中引起了广泛呼应。在消费持续低迷和恐惧欧美过度消费的两难中,我们的休假制度究竟合不合理?本文从梳理新中国假日休闲制度变迁和审美自发秩序的角度来展开论述。
新中国的假日制度经历了多次变迁,每一次的调整都与当时社会经济发展水平、人民生活需求和审美观念的变化紧密相关。从建国初期的单休制,到1995年的双休日制度,再到后来的黄金周和小长假,这些变化不仅反映了国家对劳动者休息权利的重视,也体现了社会对生活质量的追求。
新中国成立初期,为了恢复和发展经济,保障劳动者的休息权利,国家制定了一些基本的法定节假日。例如,1950年设立了春节、国庆节等传统节日。这一时期的假日安排主要目的是保障劳动者的基本权益和社会稳定。随着改革开放的推进,中国的经济和社会发生了巨大变化。1983年,国务院决定实行每周双休日制,即从每周六、日两天休息改为每周五、六两天休息,同时保留传统的春节、国庆节等法定假日。这一调整旨在提高劳动者的生活质量,促进经济发展。2008年,国务院决定将清明节、端午节纳入法定节假日范畴。2013年和2014年,又分别增加了中秋节、国庆节调休安排,以形成连续的长假模式。此外,还引入了一些带薪年假制度,以保障劳动者的休假权利。
在假日制度的变迁中,我们也可以看到自发秩序的影子。自发秩序是哈耶克自由主义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强调个体在没有外部强制的情况下,通过自主选择和互动形成的秩序。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休闲和审美的需求日益增长,这种需求推动了假日制度的改革和完善。在单休制下,人们的休闲时间有限,审美活动和文化消费受到限制。而双休日制度的实施,为人们提供了更多的休闲时间,促进了文化、旅游等行业的发展,丰富了人们的审美体验。黄金周和小长假的设立,满足了人们对于长距离旅行和深度体验的需求,促进了旅游业的发展,提高了人们的生活质量。同时,这种假期安排也带来了一些问题,如交通拥堵、景区超载等,这些问题的出现,促使政府和社会不断调整和完善假日制度,使之更加合理和高效。在假日制度的变迁中,政府在尊重个体选择和市场需求的基础上,通过政策引导和制度设计,对假日制度进行调整和优化。这种政府干预不是对自发秩序的否定,而是对其的补充和完善。
假日制度的变迁反映了社会经济发展和民众休闲需求的增长。然而,随着社会节奏的加快,人们对“慢生活”的向往愈发强烈。在这个背景下,“慢速审美”作为一种回应现代社会“加速”环境的文化现象,开始受到人们的关注。慢速审美不仅是一种审美取向,更是一种生活方式的选择,它强调在快节奏的社会环境中,通过放慢脚步来重新发现生活中的美好细节。慢速审美为现代人提供了一条可能的出路。它主张从“加速”文化中暂时抽离出来,重新审视内心的真实感受,通过亲近自然、关注当下等方式来感受时间的自然流逝。这种审美观念的兴起,实际上是对现代社会中“新异化”现象的一种反抗,试图寻找一条既不过于依赖技术,又能满足人类深层次精神需求的现代性路径。
应当注意到,慢速审美并非简单地复古或者逃避现实,而是要在现代文明的基础上,寻找一种更为平衡的生活方式。正如张谡教授所指出的那样,解决“日常经验的缺乏”“心理距离”等问题的方法,并不是回到“从前”的时空,而是面向未来,通过改变现有的生活方式来寻求答案。这意味着,在设计假日制度时,不仅要考虑经济发展的需要,还应兼顾人们对于高质量休闲生活的追求。
在消费低迷时,合理的休假制度可以促进人们开展更有品质的休闲活动。同时,对欧美过度消费的恐惧也提醒我们要在休假与消费之间寻求平衡。休假制度应当尊重个体的选择,允许人们根据自己的生活节奏和偏好来安排休假时间。这种自主性是慢速审美所倡导的个性化和多样性的体现。休假制度的设计应当具有足够的灵活性,以适应不同人群的需求。例如,对于有孩子的家庭、老年人、自由职业者等不同群体,休假需求可能有很大差异。休假不仅是休息和恢复体力的机会,也是个人成长和精神满足的重要时刻。休假制度应当鼓励和促进这种精神层面的体验。在设计休假制度时,应当考虑到消费行为对个人和社会的影响。慢速审美倡导的是一种更为理性和可持续的消费模式,休假制度应当与之相适应。
虽然休假制度的设计应当尊重个体的自主性和市场的自发秩序,但政府的政策引导仍然非常重要。休假制度的合理性取决于它是否能够满足个体的需求,是否能够促进社会的和谐发展,以及是否能够适应经济和社会的变化。面对当前消费低迷和对过度消费的担忧,休假制度的设计和实施应更加注重个体的自主性、灵活性和精神层面的满足,同时也需要政府的政策引导和社会的整体适应性。通过不断调试,我们可以逐步找到一个既符合慢速审美理念,又适应自发秩序要求的休假制度。
总的来说,新中国假日制度的变迁,是审美自发秩序与政府干预相互作用的结果。这种变迁不仅满足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也促进了社会经济的发展。当前的休假制度面临着既要适应经济发展趋势,又要满足民众日益增长的休闲需求的双重挑战。慢速审美作为一种新兴的文化现象,为解决这一矛盾提供了新的思路。通过借鉴审美自发秩序的理念,可以促进休假制度更加灵活多样,更好地服务于公众的多样化需求。同时,这也要求我们在制定政策时保持开放和包容的态度,允许不同地区、不同人群根据自身实际情况做出适当调整。未来,我们需要继续完善假日制度,更好地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求。
(作者系广州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副教授 彭雨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