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 忠贞不渝
作者:
雪原 更新:2023-11-16 18:06 字数:2814
王珪从陈府一出来,他便急赶忙赶地赶来高氏寓居的慈宁宫。
太监邓应保站在慈宁宫门口,极其不快地大声埋怨道:“王大人到底是怎么搞的?太皇太后都候您多时了,原来的王大人可不这样的,只要是得到太皇太后的懿旨,皆是早早来到慈宁宫,今个又因何事给耽搁了,有什么事情会比太皇太后的召见还更重要呢?”
高氏闻讯,急着来到宫门口,她细声细气地微微笑语:“是王大人来了的呀!你邓应保还真的不懂事,王太师都是一把年龄的老臣了,他能来本宫的慈宁宫,那已经是最难得的难事了,现如今,像他这样一大把年龄的宋朝廷官员,都已经没有几个还在参政理政的人了……”
听太皇太后高氏是话中有话,王珪慌忙跪地,他一边用右掌使劲地掴着自己的左脸,一边大声地叫嚷着老臣罪该万死,罪该万死!
高氏见此,生气道:“快快起来吧!你王珪不仅不该死,本宫还要重重奖赏你,你王珪有如此这般的所作所为皆是重情重义使然的结果,想当年陈家对你王珪不薄,英宗赵曙刚继位不久,便招徕‘濮议之争’,他便坚称自己的生父濮安懿王赵允让为皇考,此事引起朝臣的舌战、激辩,因宋仁宗无子,就把他的堂兄赵允让的第13子赵曙过继到宫中抚养,按照宋皇朝的规定,宋英宗应称宋仁宗为皇考,但赵曙却希望尊称自己的生父为皇考,朝廷之上也因此意见不一、争执不断,其中大臣吕诲、范纯仁、吕大防、司马光,文彦博等多数派均认为应称宋仁宗为皇考,他们极力反对宋英宗的做法,而韩琦、欧阳修等少数派则是全力支持宋英宗,认为应称濮安懿王赵允让为皇考。如此互不退让的相持不断,那个垂帘听政的曹太后态度,在此事中,所起到的作用就是最为关键的决定性因素。曹太后曾一度反对宋英宗的做法,要求宋英宗称宋仁宗为皇考,但后来的她却突然改变了主意,转而支持宋英宗称自己生父赵允让为皇考,其条件就是要英宗皇帝接纳嫔妃,多生皇子。最后,濮议之争的结果是少数派获得了最后的胜利。然,这场濮议之争,宋英宗虽然取得了重大胜利,却被后人接连谇诘,不断诟病。毕竟,他的皇位是传自先皇宋仁宗,而继位后却做出了对不起先皇的事情来。很多人都认为他有负死去的仁宗皇帝。而你王珪当时乃人云亦云,也跟着吕诲、范纯仁、吕大防、司马光、文彦博等人乱‘哄洪’,瞎‘嗨嗨’,大肆挞伐宋英宗,于是曹太后一气之下,便令时任礼部尚书陈龙彻查此事。而陈龙却不怕惹是生非,担当职责,替你王珪说了许许多多的好话,并劝说曹太后最终放弃此事的追查到底。”
此时此刻王珪大人已是老泪纵横,他百感交集地哽咽道:感谢太皇太后能体谅老臣,是我王珪对不起您太皇太后的呀!”
高氏长长吸了口气后又深深叹语:“本宫老矣,不中用了,诏王大人过来就是想和你王珪谈一谈本宫在百年之后,皇上亲政的一些大事、要事,你王珪隶属三朝元老,可谓阅人无数,又可否帮着本宫参谋参谋,看看皇上自己亲政后的大宋皇朝,究竟应该由谁来担任朝中的首辅大臣?才能延续现今的朝纲,以防没有本宫后的大宋皇朝,让一些跳梁小丑、鸡犬皆仙们将朝政跟社稷弄得乱糟糟。”
王珪接连摇头道:“皇家大事理应由太皇太后自己做主,我王珪是坚决拥护您太皇太后的英明决定。”
“你王珪这般德行,实在是令本宫生烦、生厌,让你说,你就说,本宫赦你王珪无罪行不行?”
见太皇太后非常生气的样子,王珪只好斗胆提议。
“宰相范纯仁、吕大防跟您太皇太后的执政理念比较接近,而且威望也较高,老臣认为他们二人可一起来担当首辅重任。”
王珪话毕,他迅即又偷偷斜视了一眼太皇太后,看看她的面部表情究竟如何,再来准备自己接后的所言所语……
高氏沉思了一会儿后,随即肃然正言:“范、吕二人的确优秀,他们也都对本宫忠心不二,但皇帝赵煦是不会喜欢他们二人的,本宫可大胆断言,只要本宫不在人世,皇帝就一定会转而重用新党人士,并且派兵征讨西夏王朝,欲我大宋皇朝江山永固,本宫是真挚希望日后的军权由陈琼掌管。”
王珪讶异道:“陈琼的年龄尚小,太皇太后又怎能让一个未成年的毛孩子掌管兵权,怕是要被异国番邦说我们的大宋皇朝没有能人?”
“本宫的身体,本宫心里有数,还可以挨过个好几年,为让众臣工心服口服,皇帝赵煦也一定会让陈琼到西夏的战场上展现一番他的能耐,到那时的陈琼就不会小了,西汉名将霍去病十八岁时就被封为剽姚校尉,他率领八百骑兵深入大漠,两次功冠全军,封冠军侯。十九岁时升任骠骑将军,指挥两次河西之战,歼灭和招降河西匈奴近十万余人,俘匈奴祭天金人,直取祁连山。这是我华夏政权第一次占领河西走廊,从此,丝绸之路得以开辟,与波斯、西方的经贸往来也因此热络且接连不断。”
王珪连忙奉承道:“太皇太后真是太英明了,依老臣观察,陈琼熟读兵书、熟谙兵道,他小小的年龄便能够十八般武艺样样皆通,将来一定不会辜负太皇太后的殷切希望,为我大宋皇朝建功立业。”
高氏听此,万分满意地点了点头。
太监邓应保见王珪太师跟太皇太后高氏说个没完没了,便以太皇太后高氏凤体欠佳,急需卧榻休息为由,冀王珪大人识相、知趣,能跟太皇太后高氏道别,尽早离开慈宁宫。
而王珪也担心工部尚书陈麟会过分地责罚自己的孩子,于是,他便顺坡下驴,离开了太皇太后高氏的慈宁宫。
高氏一向反对王安石变法,信任旧党领袖司马光。儿子宋神宗病故后,新登基的皇帝宋哲宗,当时还只有十岁。此时高太后已是太皇太后,她奉儿子宋神宗的遗诏辅佐年幼的新君赵煦。高氏垂帘听政期间,她拟命旧党领袖司马光为一品宰相,将王安石建立的新法全部废止。
高氏勤俭廉政,励精图治。她执政期间,政治清明,经济繁荣。而所有这些,皆与高氏的贤德慧明分不开,对此,她被后人誉为女中尧舜。
宋英宗的四子四女皆为高氏一人所生,这般现象在历史上极为少见,宋英宗继位后,后宫中除高氏以外也没有任何嫔妃。曹太后曾让心腹悄悄地给儿媳兼外甥女的高滔滔带话:“官家即位已久,今圣躬又痊平,岂得左右无一侍御者耶?”高氏听了既是婆婆又是姨妈的责言之后,很不高兴,她回答道:“奏知娘娘,新妇始得嫁‘十三团练’耳,即不曾嫁他官家。”
在治平三年底,宋英宗赵曙生了一场重病,大概是为了冲喜,高氏听从了曹太后的建议,给丈夫选了三位样貌十分靓丽的妃嫔。可宋英宗只中意高氏一人,从不接近曹太后给自己用心选来的三位美女。
仁宗曹皇后是高氏的小姨,小姨被选进皇宫成为皇后,便将自己老家四岁的外甥女滔滔带进了皇宫里,而此时的赵曙也在皇宫,这两个岁数相当的男孩、女孩,从此天天处在了一起,二人常常玩家家,捉蚂蚱、扮夫妻……高滔滔称呼赵曙为官人,赵曙叫唤高滔滔为娘子,随着年龄渐渐长大,他们相互离不开对方。
当赵曙继任皇帝,他便让高氏当了皇后,起初,是曹太后垂帘听政,那什么贵妃、贤妃、美人、才人等等足有三千之众,可宋英宗看都不看她们一眼,待自己亲政后,便将这些女人全部遣散,让她们另嫁他人,气得曹太后大病一场,后来实在拗不过曹氏,宋英宗才勉强答应曹氏接纳三位嫔妃,可这又有什么用呢?丝毫也改变不了宋英宗对高滔滔的忠贞不渝。曹氏无奈也无辙,只能将自己给英宋宗选好的三位嫔妃当作自己的丫鬟来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