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 中国情境下的员工帮助计划是对员工帮助计划本身的丰富发展
作者:张宏如  刘洪      更新:2018-05-17 20:55      字数:827
    中国情境下的EAP是对EAP的进一步丰富和发展。实践中,EAP需要综合运用管理学、心理学、社会学等多学科的知识,而传统的西方,EAP理论与实践过多地局限于心理学领域,受限于微观的技术调节环节,微观导向过重,宏观视角缺乏,过于注重个人为中心,往往“只见树木,不见森林”,因此很多西方EAP执业机构仅仅偏重于心理咨询服务,缺乏宏观的人力资源管理机制与社会工作的宏观视角。这也直接导致宏观EAP研究进展缓慢。其实,就本质而言,EAP以应用心理学为技术支撑,最终的落脚点还是人力资源管理 ,也离不开社会工作。过于微观的心理学倾向的EAP容易使从业人员忽视反思自己的专业性价值立场与最终专业宗旨。所以,西方现在对于EAP“回归社会”“回归管理”的呼声越来越高。

    同时,EAP目前过多地借用心理学、社会学、管理学等学科知识,原创性理论少。而EAP因为涉及领域广阔,面对的现实而具体的问题较多,尚未形成一个具有范式意义的整合性框架,大多还是停留于西方的简单“拿来主义”,没有足够的中国情境下的解释力,这在一定程度上也影响了EAP的实际发展。其实,EAP产生于西方国家的工业经济时代,这个时代西方国家已经历了长时期的工业化熏陶与职业化训练,这是西方国家EAP产生的背景性前提。我国从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农业社会直接过渡到社会主义社会,再从20世纪80年代改革开放进入市场经济社会,中间的发展历程对“员工”的职业规范熏陶与训练是不够的,职业化的积累相对缺乏,所以EAP的前置性背景就不同。另外,西方国家的EAP受其文化价值观与文化基础的影响,如西方国家心理咨询深入人心,人们接受心理咨询较为普遍,而我国这方面才刚刚起步,接受的方式也更为含蓄。这些文化因素、社会具体面临的问题都与当前中国社会转型的宏大背景有巨大的差异,即便是西方的EAP也需要不断与时俱进。中国情境下的EAP激励研究是在人力资源管理与社会工作的框架体系中,研究中国情境下的EAP激励的科学体系,提升、深化EAP激励实践,促进EAP激励理论与实践的科学持续发展。所以,中国情境下的EAP是对EAP本身的更进一步拓展与深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