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 中国情境下的员工帮助计划的相关理论(四)
作者:
张宏如 刘洪 更新:2018-05-17 20:49 字数:6302
(四) 积极心理学理论
1. 积极心理学的概念
积极心理学(positive psychology) 是近年来兴起的一个新的心理学研究领域。它是利用心理学目前已比较完善和有效的实验方法与测量手段,研究人类的力量和美德等积极方面的一个心理学思潮。首先提出“积极心理学”这一概念的是美国心理学家塞利格曼(Seligman)和西卡森特米哈伊(Csikzentmihlyi)。1997年塞利格曼就任美国心理协会(American Psychiatric Association,APA) 主席一职时提出“积极心理学”这一概念。随后,越来越多的心理学家涉足这一研究领域,逐渐形成一场积极心理学运动。积极心理学以研究人的积极力量和积极品质为突破口,但它的根本变化在于心理学平衡观的变化,即用平衡的心理学取代倾斜的心理学 ,主要致力于帮助人们提高自己生成积极情感的能力、策略和手段等,期望通过培育积极情感来预防问题的产生,研究人类积极的品质,充分挖掘人固有的潜在的具有建设性的力量,促进个人和社会的发展,增强人们的幸福感。
2. 积极心理学的主要内容
“积极心理学”一词第一次被用于正式场合是在1988年。与心理学领域其他有着百年发展历史的教育心理学、实验心理学等流派或分支学科相比,积极心理学是名副其实的“后起之秀”。在1998年的美国心理协会年度大会上,赛利格曼教授第一次正式使用了“积极心理学”一词,标志着积极心理学开始孕育。2002年,斯奈德(Snyder)和洛佩兹(Lopez)主编的《积极心理学手册》得以出版,标志着积极心理学的正式形成。所谓积极心理学,是利用心理学目前已经比较完善的各种研究方法(如实验法、调查法、问卷法以及质性研究方法等),研究人的发展潜力和美德等积极力量和品质的一门科学。它倡导人类应该用一种积极的心态来对心理现象和心理问题作出新的解读,以此激发每个人自身所固有的某些实际的或潜在的积极力量和品质,从而使每个人都能顺利地走向属于自己的幸福彼岸。它认为心理学不仅要帮助处于某种“逆境”条件下的人知道如何求得生存和发展,更要帮助那些处于正常境况下的人学会怎样建立起高质量的个人生活和社会生活。积极心理学的理论渊源最早可追溯至20世纪30年代特曼(Terman)关于天才和婚姻幸福感的研究,以及荣格(Jung)关于生活意义的研究。但是,很遗憾,二战时期,这种研究被迫中断。直到20世纪五六十年代,以马斯洛、罗杰斯(Rogers)等人为代表的人本主义心理学才又重新关注人类的积极层面,重视积极的心理活动。人本主义思潮所激发的重视人类潜能的运动,对积极心理学的出现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为其奠定了理论基础。人本主义思潮重视人的积极层面,如积极情绪和积极人格(马斯洛称之为“健康人格”)、“以当事人为中心”的心理治疗观等,这与积极心理学强调激发患者自身具有的种种能力和自助潜能如出一辙。此外,后现代建构主义理论也对积极心理学的出现产生了重要影响。后现代的社会建构主义认为,任何一种建构都必须通过人与社会(环境、他人)的互动才能实现。从这一角度看来,积极心理学强调积极品质的形成离不开环境,把积极组织系统和积极关系的构建作为自己的一个重要研究范畴,显然是受到了建构主义理论的影响。
积极心理学的诞生,一方面固然来自于心理学自身的发展变革,另一方面也是时代发展的一种必然产物。心理学自诞生之日起,就被赋予三项使命:一是治疗人的精神或心理疾病;二是使普通人的生活更加丰富充实、有意义;三是发掘并培养具有非凡才能的人。二战之后,心理学家更关注第一项使命,而忽略了后两项使命,使得心理学变成了一门类似于病理学性质的学科,导致“很多心理学家几乎不知道正常人怎样在良好的条件下获得自己应有的幸福”。传统的心理学变成了“消极心理学”。例如,提到心理学,人们通常就会想到病态、幻觉、焦虑、狂躁等,而很少涉及健康、勇气和爱。例如,当你告诉别人你是一名心理学专业学生时,在多数情况下对方可能会说:“学心理学不错,可以帮别人排忧解难。”这显然是受到消极心理学的影响。一个多世纪以来,似乎大多数心理学家的任务就是理解和解释人类的消极情绪和行为。但是,没有心理问题并不等于心理健康。就目前来说,虽然我们处于物质文明高度发达的时期,但人们的精神追求却相对落后,负面心理层出不穷,如精神危机、信仰危机、精神空虚、纵欲主义、孤独、焦虑、抑郁等。这一现状迫使研究者不得不反思传统心理学存在的问题。他们认识到,心理学应该重归本来的研究主题,即:使一切生命过得更有意义,研究人类的积极品质,关注人类的生存与发展,用一种更加开放的、欣赏性的眼光去看待人类的潜能、勇气、品质、动机和能力等。这就是积极心理学诞生的现实背景。 作为区别于传统主流心理学的积极心理学,自然有其特有的研究对象和研究主题。简单说来,积极心理学就是研究人类积极的情绪、积极的人格、积极的自我、积极的关系、积极的改变等。
什么是积极?有这样一个例子:著名电子专家、美籍华人陈之藩教授有一套友人赠送的精美茶具,搬家时不慎把其中一只茶杯打破了。当时很多人惋惜,如此精美的一套茶具,现在一只杯子破碎了,又没有地方可以配到同样型号的,这是一件多么令人沮丧的事情。谁知道陈教授却坦然一笑:“真不错,我又多了一只碟子。”面对同样的事实——一只杯子破碎了,当你分别用“少了一只杯子”和“多了一只碟子”来描述时,你的心态就不同,前一种是消极的心态,后一种是积极的心态,显然后者让你感觉良好很多。由此可见,积极的意义是相对的,它不是一个固定的结果和最后的结局,而是一个行为过程,也包括对过程的体验。我们不能把积极看作消除消极之后的附属结果,它们是彼此独立的两个概念。如果说积极仅仅是消极消除解除的结果,那我们就不需要积极心理学,而只需要一门消除消极的心理学就足够了,因为消除消极之后我们能自然产生积极。这种观点很好理解。例如,一个饥饿的人可以用树叶或树皮来解除自己的饥饿,但当他用树叶或树皮解除饥饿之后,他绝不会有积极的感受——感到心满意足。积极只能与消极相比,或者与心理不健康相比,而不能与另一种积极相比。例如,一个身患绝症的人和一个处于创作高峰状态的作家,虽然所面临的人生境遇如此不同,但在积极的状态上或许是一样的,他们都可能是积极的。只不过前者是与疾病作斗争而感受到生命的勇气,后者是沉浸于创作高峰体验中而体味到生命的激情。再例如,科学家和下岗工人都有自己的积极,前者的积极体现在实验室中对科学的献身,而后者可能体现在身为小时工的敬业中。“积极”是一个带有价值导向的概念,而不是一个科学的概念。
随着社会的发展,我们对何谓积极会有不同的看法。在过去,我们认为节约、贞洁、谦卑、沉默是积极的品质,而现代社会则注重创新、自主、主动和外向。很多人对积极的理解有偏差。他们倾向于认为,积极是指一个人通过努力取得成功,成为富豪或位居要职,如政界要员、著名演员、企业家、超级富豪、体育明星等。事实上,真正的积极是热爱自己,热爱他人,热爱这个世界,积极有为地把所有的事情都去办好。例如,患神经症的人有时就过于追求征服世界和完美了,他们的欲望超越了自身能力的范围,用主观的意愿取代了客观的现实,这显然不是积极的。他们认为只要把事情做到尽善尽美,就一定会万无一失。但是,很显然,这种脱离现实的有为,恰恰是不合理的过分的欲望,而不是真正的积极,只会导致矛盾和冲突。我们应该明白,真正的积极有时包含一种无为,一种面对现实的如实接受,接受该接受的,做自己能做的。这看上去很无奈,但却是最佳的积极,因为在此时此刻,没有比这一行为更好的选择了。
积极心理学的研究主题主要包括三个层面:
一是在主观层面上,积极心理学研究人类积极的情绪体验,包括:幸福感和满足(对过去)、希望和乐观(对未来)、快乐和幸福流(对现在),以及积极情绪体验的生理机制、作用和获得的途径等。积极情绪的“扩展一建构”理论认为,个体看起来相对离散的积极情绪有利于增强在某一时刻的思想和行为能力,是一种强大的精神力量。积极心理学还对主观幸福感这一积极情绪进行了重点研究,强调人要满意地对待过去、幸福地感受现在和乐观地面对未来。
二是在个人层面上,积极心理学研究积极的个人特质,包括:积极的人格、积极的自我、爱的能力、工作能力、勇气、人际交往、对美的感受力、毅力、宽容、创造性、关注未来、灵性、天赋和智慧等。对于积极人格的研究是其中的重点。积极心理学具体研究包括好奇、乐观在内的24种积极人格特质,认为促进个体发展这些积极人格特质的最佳途径是增强个体的积极情绪体验。
三是在群体层面上,积极心理学关注积极组织系统的建构,探讨使个体成为具有责任感、利他主义、有礼貌、宽容和有职业道德的公民的社会组织,包括:健康的家庭、关系良好的社区、有效的学校、有社会责任感的媒体等,从而使人们在自身潜力得到充分发挥的同时也能感受到最充分的幸福。此外,积极心理学还探讨积极关系(如婚姻关系、家庭关系、亲子关系、工作中的人际关系等)的营造,面对生活挑战时的积极改变,以及对心理问题进行积极的预防和治疗等主题。
积极心理学如同一股清新的空气注入传统主流心理学之中,令人耳目一新,获得迅猛发展。1988年1月,赛利格曼邀请了心理学家西卡森特米哈伊、福勒等人到墨西哥尤卡坦半岛的艾库玛尔,共商积极心理学的内容、方法和基本结构问题。在讨论积极心理学本身的理论问题外,这次会议还提出了许多推动积极心理学发展的具体措施,例如:怎样吸引学者投入积极心理学的研究工作中来,怎样促进积极心理学与人们的日常生活更接近,怎样在普通民众中提高积极心理学的影响等。2000年1月,世界著名心理学杂志《美国心理学家》(第55期)刊载了一个积极心理学的特辑,共15篇文章,其中大多数文章是由当时一些最著名的心理学家撰写的。2001年3月,《美国心理学家》杂志又设立了一个积极心理学研究专栏,进一步介绍积极心理学(特别是一些年轻心理学家)的最新研究成果。2001年冬天,美国《人本主义心理学杂志》也刊出了一个包含七篇文章的积极心理学研究专辑。刊载于世界著名心理杂志上的这三个特辑,一方面昭示了当代心理学界对积极心理学的肯定和认同,另一方面也极大地推动了世界各地的心理学工作者投身于积极心理学的研究工作中。2002年,由斯奈德和洛佩兹主编的《积极心理学手册》由牛津大学出版社正式出版,该手册对积极心理学新近取得的各方面研究成果做了系统总结,全书包括55篇有影响力的文章。这本书标志着积极心理学发展的每一个阶段,即发起一场运动而求得自己独立的过程已经完成,积极心理学正式诞生了。在此之后,积极心理学在短短几年内从美国扩展到加拿大、日本、欧洲和澳大利亚等地,当然也包括中国。积极心理学已成为一种世界性的心理学潮流,正受到越来越多心理学工作者的关注。
积极心理学在经济和管理领域的应用促进心理资本的轮廓形成。在经济领域中,普林斯顿大学心理学和公共关系学教授卡尼曼(Kahneman)提出的“关于把不确定条件下人的判断和决策的思想结合到经济学中”理论的核心思想就是积极的。他认为,如果从收益(积极)和损失(消极)两种不同的角度来提出问题,人们通常趋向于以收益为核心作出选择。也就是说,人们在生活中要么为获得利益而冒风险,要么为避免损失而回避风险。在管理领域,弗雷德里克森(Frederickson)提出,管理心理学家应当努力培养组织成员的愉悦、兴趣、自豪和满足等积极情绪。通过积极情绪等积极特质的培养,一方面使组织成员本身得到改观;另一方面通过组织成员之间、组织成员与顾客之间的相互影响,使整个组织发生积极的变化,从而促进组织的兴旺和发展。这些积极特质正是心理资本的雏形。
从理论上来说,积极心理学最大的意义在于弥补了心理学知识体系的空缺。心理学长期以来注重研究人类的消极一面,限制了心理学的发展。积极心理学的兴起给心理学的发展带来了新的活力,拓展了研究的思路,促进心理学研究领域的扩大和深化。积极心理学批判了传统心理学把人喻为动物和机器,认为人要么由本能驱使,要么由环境决定的消极、被动的人性观,高扬人性的积极性和建设性,从而使心理学回归其本来应有的价值。
从导向上来说,积极心理学是一门关于引导人们实现自我、幸福生活,以及关注人类社会健康和谐发展的心理学。消极心理学有许多有价值的研究成果,但它在导向上却出了问题,积极心理学正好弥补了这一不足,并直接引出了心理资本。
积极心理学现在的研究内容主要集中在三个方面:
(1) 积极的情绪和体验。这是积极心理学研究的一个主要方面。主观幸福感(subjective well-being) 、快乐(happiness) 、爱(love) 等,都是心理学研究的新热点。主观幸福感是指个体对于自身的快乐和生活质量等“幸福感”指标的感觉。最近十年间,这方面的研究已有几千篇,其中有相当多的部分集中在主观幸福感相关因素的影响这一领域 。另外,积极情绪也是积极心理学的重点研究方向之一。
(2) 积极的人格特征(positive personality)。这是积极心理学研究的又一主要领域。积极人格特征主要是对个体各种现实能力和潜在能力加以激发和强化, 当激发和强化使某种现实能力或潜在能力变成一种习惯性的工作方式时,积极人格也就形成了 。积极人格有助于个体采取更有效的应对策略。赫森(Hillson)和玛丽(Marie) (1999)将积极的人格特征与消极的人格特征进行了区分,认为积极的人格特征中存在两个独立的维度:一是正性的利己特征(positive individualism,PI),指接受自我、具有个人生活目标或能感觉到生活的意义、感觉独立、感觉到成功或者是能够把握环境和应对环境的挑战;二是与他人的积极关系(positive relations with others,PR),指的是当自己需要的时候能获得他人的支持,在别人需要的时候愿意并有能力提供帮助,看重与他人的关系并对于已达到的与他人的关系表示满意。
(3) 积极的组织系统。积极心理学把积极的组织系统分为积极的社会大系统, 如建立使公民有责任感、有职业道德的法律法规;有积极的小系统,包括健康的家庭、关系良好的社区、有效能的学校、有社会责任感的媒体等。同时,积极心理学还研究造就人类幸福的环境条件以及影响天才发展、创造力的体现、培养和发挥的环境因素上。
3. 心理资本兴起
真正推动心理资本走上历史舞台的是积极心理学运动的兴起。“心理资本(psychological capital)”概念最早出现在经济学等文献中,压力管理理论、人本管理理论与积极心理学为心理资本的开发提供了丰富的理论渊源和支撑。路桑斯(Luthans) 等人在2004 年将心理资本的概念拓展至组织管理领域,认为心理资本是指能够导致员工积极组织行为的心理状态,通过有针对性的投入和开发可获得竞争优势。
目前学术界对心理资本概念的界定主要有三种取向:特质论、状态论和综合论。详情将在本书第八章“心理资本提升研究”中阐述。
4. 评述
积极心理学是20 世纪末最早在西方兴起的一股重要的心理学力量,它倡导探讨人类的美德、爱、宽恕、感激、智慧等, 以及研究人的发展潜能,引导人们不断地发展自己,使普通人生活得更健康、更美好,促进个人、团体和社会的繁荣,具有极大的理论价值和现实价值。积极心理学不仅是对心理学理论的探索与发展,而且更加关注人类社会的发展;不仅仅谋求个人的幸福,而且更加关怀全人类的福祉 。但是,目前积极心理学理论基础还很单薄,研究技术还不充分,理论体系还不完整,中国本土化研究更是非常缺乏。
我国著名心理学家张厚粲曾指出,“人文关怀是21 世纪的主题”。积极心理学的本质与目标就是寻求人类的人文关怀和终极关怀 ,而这也是EAP激励的最终归宿。积极心理学理论揭示基于EAP的知识型员工激励的过程实质与本质。其中,EAP激励中的主要策略——提升心理资本,就是积极心理学在人力资源管理中的直接运用。某种程度上说,心理学的繁荣与EAP激励的发展都是实现人文关怀的必由之路。EAP激励离不开积极心理学,传统心理学致力于使人变成正常人,积极心理学将之上升为使正常人过得更幸福;积极心理学为EAP激励的发展注入新的活力,使EAP激励的许多领域转向对人的积极层面的研究;积极心理学的运动,也能改变人们在传统意义上把EAP激励仅仅认为是解决心理问题、治疗心理疾病的认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