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半夏枯草(2)
作者:闲庭晚雪      更新:2015-10-30 22:43      字数:1571
    三天了,颜西楼奔跑在广州城的城里和城郊,寻找义母师妹师弟的踪迹,但偌大一个广州城,眼见商旅往来,川流不息,人群可挥汗成雨,但在颜西楼眼里,这无疑是一座空城,他找不到他的亲人。

    第四天,筋疲力尽的颜西楼又回到了西关大街,站在街口,张目四望,眼瞳尽被招牌所遮挡,过去和未来,一片模糊。

    尽管已经从张老头的口中得知,去年正月,第二场大火发生,义母素馨和小五已经被赶出了西关,但去了哪里,没有人知道。

    午时了,南方的太阳很毒辣,白花花的日光让颜西楼头昏眼花。

    颜西楼只觉目赤头痛,咽喉肿痛,看来是因为南方地气湿热,兼之这几天来东奔西跑,情绪不佳,作息饮食失当,导致火气上升,热病发做。

    这温热之病在岭南是常见疾病,街头巷尾,来来往往的人群,一到夏日,没有几个不招致温热疾病。

    颜西楼身为大夫,知道这不过是几剂清热败火祛湿的草药就可以解决的小病症。

    如果在往日,“普济堂”多的是清热解毒的草药,但是今天,“普济堂”,已经成了他颜西楼的记忆。

    心急如焚,但偏偏又身体乏力,满心焦躁易怒,颜西楼皱着眉头,随意走进一家医馆。

    无意间抬头,颜西楼发现医馆名叫“曹氏来安堂”,匾额鲜亮,门面气派,进进出出的人很多,其繁忙的状况可以与当年的“普济堂”相媲美。

    这是一家新开的医馆,至少,在三年前离开广州城时,“曹氏来安堂”并不存在。

    颜西楼不由得心一揪痛。

    步入“曹氏来安堂”,颜西楼发现医馆的大堂人头涌涌。

    大堂的左侧,几张桌子一字排开,几个伙计忙着往瓷碗里倒着还有热气的汤药。很多人端着瓷碗在喝药。

    颜西楼观看众人气色,大多和自己一样,无非就是湿热招致的疾病。

    颜西楼扯了扯一个大汉的衣襟,“兄弟,你这喝的是?”

    汉子“嘿嘿”一笑,“这是神仙水,一碗下去,不痛不咳,五脏六腑,全身舒爽!三日三碗,病全好了!不用看大夫,不用动手煎药,方便快捷,真是好啊!”

    颜西楼皱眉,这世上,哪有什么神仙水?听汉子的描述,这汤药一定有清热解毒、凉血利咽的功效,既然有神效,看来一定是选材精准,分量拿捏得当。

    不过,是药三分毒,看堂上挤挤人群不辨体质,不看具体病症,齐齐涌来喝同一碗药,也很不妥当。

    “曹氏来安堂”伙计吆喝:“神仙水啊,有病祛病,没病保平安,五文钱一碗,药到病除,全身舒爽!安然度夏……”

    瞧这阵势,和街市吆喝不差分毫了,这哪里是医馆?再说了,五文钱一碗汤药,这汤药也不便宜。不过,这医馆的经营模式,倒也新奇有趣。

    颜西楼的好奇心被勾起,拿出五文钱放在伙计的面前,淡淡地笑:“也给我来一碗神仙水!”

    一碗“神仙水”在手,汤药在瓷碗里泛黑,苦涩的滋味随着温温的热气在鼻端萦绕。

    颜西楼一小口一小口地品味着汤药的滋味,模样姿势甚是文雅。

    苦涩在舌尖打转,药汁顺着咽喉缓缓下滑。

    颜西楼用味蕾仔细辨别着汤药里的药材种类。

    汤药里估计有岗梅根,能解热毒,润肺止渴,治喉痛;有淡竹叶,能清热除烦,利尿……

    颜西楼暗暗点头,一碗汤药,他品出了汤药里约莫有数种药材,这药材,都是极其常见的草药,结合在一起煎熬,确实可以解心火清热毒疏肝和胃。

    一碗汤药下肚,颜西楼看看碗底,居然鲜有药渣。

    颜西楼不由得一笑,看来,这“曹氏来安堂”一定是在煎药之后用纱布将药渣滤去,以免其他的医家透过药渣窥见其用药的秘诀。无疑,这医馆是将这汤药的方子当成是秘方来看待了。

    正凝神细想之间,伙计的声音齐齐响起,恭恭敬敬地唤了一声:“少爷”。

    颜西楼抬眼,顺着声音看去,只见一个长相斯文秀气的青年男子站在门槛外,皱着眉头看着医馆里喧嚣的人群。

    “张叔,”青年男子冷冷地唤来坐诊的大夫:“我不是说过吗?今后来医馆里喝汤药的,你得先给他们诊断诊断,不合适喝汤药的另外给开药方,知道吗?”指着一个体型瘦小的男人,“你,面白无华,神情倦怠,身体乏力,头冒虚汗,不适宜喝这汤药,去,让大夫给你另外开药方……”

    青年男子一拐一拐地跨进门槛,“荒唐!无知!”语气很冷,带着一种不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