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3.兴化民俗风情的全息图——袁晓庆
作者:
爱读网编辑部 更新:2025-02-04 10:56 字数:2660
6月17日,刘仁前长篇小说《香河》研讨会在兴化举办。来自北京、上海、南京等地的二十多位作家、评论家、电影导演,以及泰州、兴化的有关领导出席会议并发言,对这部全景式描绘里下河兴化民俗风情的长篇小说给予了高度评价。
杨峰(兴化市委书记):兴化历史上出过郑板桥、施耐庵,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今天又出了毕飞宇、王干、费振钟、刘仁前等一批兴化籍作家。在这片神奇的土地上,他们写故乡的水、写故乡的地、写故乡的星星、写故乡的月亮,写得很大气,写得很脱俗。特别是《香河》这部小说,外地人读了可近可信,本地人读了可亲可爱。
毕飞宇(江苏省作协副主席、作家):刘仁前自觉并努力地展示了地域文化的特色之美,《香河》奉上了他对故乡的深爱。在《香河》里,我看到了这片土地上那种生动的、温馨的,有时也让人痛心的特殊的区域文化,刘仁前以一个很低的姿态,把目光紧紧盯着脚下这个小地方,然后全面的、特征性的把它呈现出来,这种自觉和努力,值得尊重,值得学习。把地方特色、区域文化与现代文明有效地结合起来,我觉得这是我们需要努力的一个方向。
王干(《中华文学选刊》主编、评论家):1992年我回过兴化,以后就没有来过,到现在已经十四、五年了,这一次来,看到的是一个面目全非的兴化,所以只有到刘仁前的小说里面去找那个梦里的兴化了。《香河》我是一口气把它看完的,它把我带进了一种美好的、愁怅的,还有点苍凉的回忆当中,《香河》里面的人物、方言,甚至一个人的名字出来,我就想到这个名字后面的一大堆故事、细节,以及人物的命运。还有,人的语言记忆、思维记忆都是可以改变的,但要改变一个人肠胃的记忆太难了,这种肠胃记忆让我在看《香河》时,有时候肠胃都蠕动了,因为它里面写了很多家乡的风物小吃。看《香河》,我是把它当作一个长篇的、纪实的、回忆性的散文来看的,看《香河》,其实是我的精神的一次还乡。
阎晶明(中国作协办公厅副主任、评论家):《香河》是一部写乡间风情的小说,我觉得这个定位,与刘仁前在创作上的准备、生活上的积累,与他的才份、他所处的环境,是非常吻合的。《香河》是属于他个人的小说,他写的生活、选择的主题、表现出来的姿态,是非常合适的,至少会让你感觉很舒服,他就是一个本色的人。
张陵(《文艺报》副总编辑、评论家):《香河》是一部质地非常好的小说,小说一开头,就写出了一种非常平静、非常淳厚的生活。然后我以挑剔的眼光去看小说的结构,我觉得作者的功力非常厚实。这部小说最华彩的乐章,应该是三对青年的婚礼,在这水乡水荡里划船,相互较劲,这是很独特的东西,非常有魅力,是我们在其他小说里没办法读到的,可以说这是一个高潮,写得非常捧。《香河》以散文的笔调、小说的结构透现了生活的质感,表现了作者丰富的生活积累,富于激情。
陈健(八一电影制片厂导演):我也是一个水乡的人,对水乡的文化还是比较了解的,多少回魂牵梦绕要回故乡,多少次信誓旦旦要拍水乡的影片。看了《香河》,我觉得把这部小说浓缩成一部电影,它是能长腿的,不仅在中国,而且能够走向世界。我很想在电影界刮一股苏北风,希望有机会能与刘仁前合作,把《香河》拍成一部电影,全面反映苏北、特别是里下河兴化的风土人情,让更多的人知道里下河、了解兴化。
季振邦(上海市作协诗歌委员会主任、解放日报《朝花》副主编):我觉得写这样一本书、出这样一本书是很不容易的,因为我跟仁前一样都是搞新闻的,搞新闻工作的有一个特点,就是忙,另外一个就是很难静得下心来,这两点是写长篇小说的大忌。所以在这样一种境况之下,仁前写出了《香河》,我觉得是非常值得敬佩的。
朱金晨(《文学报》副刊部主任):我是苏北人,对苏北我有一股浓郁的情结,所以凡是苏北地区小说家出的小说,总会先睹为快。《香河》是一幅风俗长卷,值得一看。虽说只用了40天的时间创作而成,但它是厚积薄发的结果,它跟作者的生活积累是成正比的,它在于作者生活积累的多少,以及调度生活积累的能力。
胡永其(中国微型小说学会副秘书长):通过《香河》这部小说,我感觉到了仁前的写作功力,有才华横溢这种状态。他小说的人物塑造,丰富了小说创作的人物画廊。他是生活的有心人,也是一个善良的人,所以他非常热爱这片土地,有着浓郁的乡情。
王玉芳(《人民日报》文艺部记者):我是北方人,对水乡一向有种特殊的感情,所以看到《香河》这本书的时候,有种熟悉的感觉。《香河》表现的是作者内心深处积累的东西,这种富有地方特色的文化记忆,在当前市场经济的环境下我觉得尤为重要,尤其值得发扬。
赵翼如(江苏省作协创作研究室副主任、作家):读《香河》觉得很亲切,而且感觉是顺流而下,但又会让我时常走神,可能这篇小说有个功能,能够把我童年生活的感觉调动出来吧。我像看着水里的倒影,有船在上面移动着;我的人生之根又像在水里埋着,流过来流过去,流到我人生的一个岔道上去了,这也是小说的一种阅读方法吧。当然《香河》里也有不少让我感觉新鲜的东西,是这边特有的东西,读起来也很有意思。
杜海(扬州市作协副主席、作家):仁前是一位有灵气而且非常聪明的作家,他创作的《香河》,是近些年来泰州文学创作的重要收获。《香河》是文学的、人文的,也是地理的,是一部兴化民俗风情的全息图,把它展开来,菜花四月到兴化的水乡盛景就在眼前。
张育林(兴化市委常委、宣传部长):《香河》是一部让我非常激动的作品,它里面风物、风情的描写,极具风韵,是作者对故乡的眷念、眷爱。身在他乡写故乡,是一种彻底的爱故乡的情怀。仁前在繁忙的工作中写出这部长达32万字的长篇小说,也显得难能可贵。
陈社(泰州市委宣传部副部长、泰州市文联主席、作家):由刘仁前的《香河》,我想说说兴化为什么出了这么多文人或作家。一个原因可能兴化交通闭塞,兴化人走不出去,一直到现在可能还有年纪比较大的人一辈子没有走出过兴化,这就造成了兴化人只有好好读书才有出路的局面。第二是兴化的历史文化底蕴比较深厚,形成了兴化人一门心思地埋头读书的传统。我现在想,还有第三个原因,由于这个环境出了人才,又带动了人才。兴化出了郑板桥,兴化人家家户户要挂字画,很多人学书学画。兴化出了王干、毕飞宇,大家都跟着搞文学。所以说泰州如果还有一定的文学位置的话,兴化起码要占一半以上。这要感谢兴化市委对文学事业的关心、扶持,这次研讨会也是我们泰州建市十年来文学研讨会规格最高的一次。
研讨会上,刘仁前回顾了自己创作《香河》的过程。此外,与会者对近一年来六位兴化籍作家出版了六部以兴化为背景的长篇小说,也表现出了浓厚的兴趣,他们认为这是一个值得研究探讨的文学和人文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