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   爱慕钟情
作者:雪原      更新:2023-11-17 07:01      字数:3300
    “天有不测风云,人有旦夕祸福”。没想,王珪太师自从被太皇太后高氏应诏后不久,便生了一场大病,儿子王仲岏急着要向太皇太后禀报父亲的病危消息,对此,王珪坚决不让,他不能因为自己个人的疾患,而使太皇太后拳拳在念且牵肠挂肚,大宋皇朝的诸多大事、要事,已经让太皇太后焦心劳思且愁绪如麻,而身为大宋皇朝的臣工,又岂能让她太过担心?”

    儿子听此,摇头叹息,他暗自忖度:这或许就是父亲三朝皆得以皇家重用的主要原因。

    当得知王珪太师已经驾鹤西去的噩耗时,太皇太后高氏哭了整整一天一夜,在她看来,宋朝廷再也找不出第二个像王珪太师这般忠于她高氏的臣工了。

    王珪才思敏捷,出口成章。

    有一年中秋,宋仁宗赵祯召他到宫中饮酒、赏月、填词、赋诗。

    宋仁宗和他一起观月景、谈诗词、论文章,并将自己写好的诗词给他阅览。王珪极尽逢迎之能事,“叹仰圣学高妙”,起身拜贺,此举令仁宗皇帝非常高兴,君臣二人一直谈论到子夜时分。尽管时间不早,但仁宗情绪依然亢奋异常,竟让身边的宫嫔们拿出她们的领巾、裙带或团扇、手帕等物件纷纷向王珪要诗求词,并拿出自己的御笔供王珪使用。王珪不假思索,提笔就写,并能根据宫嫔的各种面貌和不同特点来填词、题诗,他的诗词遣句从不重复,皆有寓思新意。得诗、词的宫嫔们个个满面笑容,高兴不已,把所得诗、词呈仁宗过目。仁宗看后大为赞叹,并对宫嫔们说,你们都要给王珪大人的润笔费。于是宫嫔们又纷纷取下自己的细软、首饰,放到王珪大人的袖袋中,王珪笑而拒之。此事一时传为佳话,王珪也因此更受宋仁宗赵祯的喜欢。

    在王珪太师生病的那些时间里,工部尚书陈麟常常陪在他的身边,王珪极为激动地感叹道:“其实旧党和新党也没有必要分得那么清楚,只要是谁制订的规章、法典对大宋朝廷和社稷有利,我们就要坚决照办,干嘛非要相互对立,斗个你死我活?很多的祸害都是人为的,欲使自己的权势更大,就要极力打击别人……”

    看王珪说话极为吃力,陈麟连忙点头赞同道:“司马光和王安石原先是非常要好的文学朋友,可是因为旧党和新党的水火不容,二人终究变成了对头。”

    王珪喘了口长气后,又续言:“原本,太皇太后对新党的一些主张还是很赞成的,可她为了自己至高无上的威仪和尊严,进而违心打压革新官员,那新党诸仕也不完全都是像蔡确那样的奸贼、佞臣,蔡确是以革新为借口,捞取钱财,他为了自己的利益,居然还暗通辽国,真是一粒老鼠屎,坏了新党的一锅汤,而旧党则是借题发挥打压新党,于是,一大批的革新人士被流放、充军,甚至杀头,大宋皇朝因此损失了许多人才。”

    “唉,当官难,当大宋皇朝的官员还更难,我陈麟心怵汉瑢涉足官场后,迟早是要惹出祸端,依汉瑢的那个犟驴脾气,没有谁能管得了他。”

    “是兄弟多虑了,汉瑢的年龄尚小,为兄相信,他经过一番官场中的滚爬摸打之后,定能成为我大宋王朝的股肱之臣……”

    王珪话还没说完,便咳了个不停,直至咳出了血丝,他方才卧床休息。

    令陈麟痛惜的是,当夜子时三刻,王珪太师就赫然离世。

    且言,当端王赵佶的生母陈玉钦返回宋朝皇家陵园后,她便足有四年没再进入儿子的端王府,而是诚心诚意地守护在宋神宗的陵墓旁,因思念神宗旧恩,悲伤过度,陈玉钦的身体瘦得像似皮包骨。身旁的侍女想让自己的主人喝粥吃药,但陈氏把粥、药撤去,她对侍女说:“若能早些去地下服侍神宗皇帝,我陈玉钦也就心满意足了!”

    没过多久,陈玉钦去世,终年三十二岁。

    对儿媳陈玉钦的亡故,太皇太后高氏并没有像对老臣王珪的突然病逝那么难过,这或许是因为儿子赵顼(宋神宗)生前过分地维护陈玉钦的缘故吧。

    宋神宗赵顼坚决支持王安石对朝廷旧制的改革方案,而他能对掖庭御侍陈玉钦的爱慕、青睐,这本身就说明赵顼是一个怎样的皇帝,然而,高氏并不待见这个喜好舞刀弄枪的掖庭御侍,在她看来,皇帝的女人,就应该娴静文雅,陈玉钦的父亲虽然是先朝的领兵太尉,属官宦之女,但陈玉钦这般好武的女人,她决不可以当皇帝的嫔妃。

    可神宗皇帝坚决要娶御侍陈玉钦,并以离家出走当和尚相威胁,高氏万般无奈,只能点头答应。

    神宗在即位之初,耳闻目睹了宋朝廷积贫积弱的艰难困境,故在自己上位后不久,即召王安石赴京,推行变法,史称“熙宁变法”。

    在变法的过程中,神宗以君权的力量,保证了一系列新法的推行、实施。

    熙宁二年二月,王安石任参知政事,同年七月至十一月先后颁布实行均输法、青苗法、农田水利法。

    在熙宁变法期间,王安石任用王韶出兵抗御西夏,拓地五州,史称“熙河开边”。

    熙河开边又称河湟开边,指的是北宋熙宁年间,在宰相王安石的支持下,由王韶主持,宋朝先后收复了宕、叠、洮、岷、河、临(熙)六州的战役。

    熙河开边,耗费了北宋朝廷巨大的人力、物力、财力,而当地吐蕃的反抗活动更使北宋朝廷非常被动,被迫投入更多的兵力维护统治。这些不仅对河湟地区造成了深远的影响,而且对北宋朝廷的影响还更大。

    变法虽然在前一阶段取得胜利,但守旧势力的攻击并没有停止。于是,神宗开始左右摇摆,勉强维持新政的落实。

    元丰年间,神宗亲自主持改制,希望在保持新法既得成果的基础上,使改革有所推进。

    元丰四年,西夏皇室内乱,神宗以为有机可乘,遂出兵五路伐夏,但深入夏地却因各路王军粮草不济,无功而返。

    元丰五年,神宗又听大臣徐禧之言,筑永乐城,西夏发30万大军围攻永乐城,宋军两次战败,致使神宗伐夏雪耻、节省“岁赐”的诸多计划也因此彻底破产,而被王韶当年征服了的唃厮啰国,也放弃宋朝,转而拥抱西夏王朝。

    元丰八年,宋神宗赵顼在福宁殿忧郁而逝,享年38岁。

    神宗去世后,陈玉钦请求守护陵殿,要不是因为高氏命她来管教自己的儿子赵佶,陈玉钦是不会轻易离开宋皇陵的,由此可见神宗皇帝和陈氏的感情有多么深厚。

    陈氏不肯进食、吃药,一方面是思念丈夫宋神宗所致,另一方面则是对儿子赵佶的所作所为失望透顶,因为,在儿子赵佶看来,太后向红梅要比赵佶自己的生母陈玉钦还更加重要,所以陈氏心灰意冷,尤其是儿子赵佶太不争气,他成天就和家里的丫鬟、市井的妓女们鬼混在一起,并且毫无悔改之意。有了如此种种的不如人意和无可奈何,陈氏才有了死的念头。

    且说,见孙儿赵佶依然对自己的武学老师陈琼怀恨在心,太皇太后高氏耐心疏导:“二品武官陈守贵太尉和礼部尚书陈龙乃同父同母的亲亲兄弟,当然,陈琼的父亲陈麟跟你赵佶的母亲陈玉钦便有堂姐、堂弟之谊,虽说有一代亲,二代表,三代了的民间俗语,但一笔写不出两个陈字,武学老师陈琼和你赵佶至少也有些沾亲带故,孙儿又何必对以往之事耿耿于怀?”

    赵佶怕祖母生气,便点头承诺不再记恨陈琼,可他的内心却更加敌视自己的武学老师。

    时间一晃过去十年,宋哲宗元祐八年九月,太皇太后高氏薨逝,终年62岁,谥号宣仁圣烈皇后,遵高氏的生前遗愿,她与宋英宗赵曙合葬永厚陵(今河南巩县)。

    在去世前的几个时辰,高氏召见了范纯仁和吕大防,她要二人辅佐哲宗赵煦,直至哲宗赵煦自己亲政,范、吕二臣深知留给高氏的时间不多,二人便含泪应承,坚决照办。高氏又对他们说道:“我死以后,皇上(哲宗)是不会再重用你们二人的。你俩当有自知之明,等到皇帝坐稳了江山后,你们就寻个借口,早些退避,也好让皇帝另择贤人,以免祸患缠身,招来杀头之灾。”

    高氏随即又单独召见了自己的孙儿——哲宗皇帝赵煦,她认认真真地嘱咐道:“王珪在世前,祖母就有说过,‘在本宫百年之后,孙儿一定要让陈琼掌握兵权,让他收回我朝被西夏夺走的横断诸脉,要让唃厮啰国、吐蕃、西南夷成为大宋皇朝的藩属国,这是祖母写给陈琼的书信,他一定会帮祖母实现遗愿,这是秘密,不到万不得已……”

    见祖母咳的不行,赵煦急忙说道:“太皇太后尽管放心,孙儿定会不打折扣地坚决照办,让宋国强大也是先皇神宗和孙儿的愿望。”

    待气稍顺之后,高氏继续嘱咐:“另外,对安徽蒙城的高氏家族,孙儿不能有丝毫的优待,一定要按宋朝法规、律典办事,历史上外戚祸乱朝廷的例子比比皆是,祖母不希望自己的家人危害了大宋朝廷。”

    哲宗频频点头,连连答应,而当他再问祖母还有什么吩咐时,祖母高氏却头脑一歪,撒手人寰。

    后人虽然肯定了高氏的清廉、贤德,把她誉为女中尧舜,但也有许多贬斥高氏的风言风语,有人说她从来就是个力主和议的投降派,也有人说,她垂帘听政的时间过长,对新党官员的打击毫不留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