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 浅谈昆曲
作者:
越越 更新:2022-08-14 10:36 字数:1844
戏台上的伶人咿咿呀呀,台下的观众喝彩叫好,温糯的江南软语,雅丽却缠绵的唱腔,动人的故事情节,美丽的戏子眼眸流转,挥舞着灵动的水袖,那属于昆曲的幕布被缓缓拉开……
昆曲,是中国的传统戏剧,是我国最古老的剧种之一,它发源于元末明初苏州昆山的曲唱艺术体系,揉合了唱念做打舞蹈及武术的表演艺术,素有“百戏之母”的雅称。昆曲以鼓、板控制、演唱节奏,以曲笛,三弦等为主要伴奏乐器,其唱念语音为“中州韵”,北曲遵“北中州”,南曲遵“南中州”。它有独特的体系、风格,抒情性强,动作细腻,歌唱与舞蹈的身段结合的巧妙而和谐。它聚了中国广大地区文人的美学追求及艺术创造,是中华民族优良文化中的珍品,被誉为百花园中的一朵“兰花”。
昆曲原名“昆山腔”或简称“昆腔”,是中国古老的戏曲声控、剧种,清代以来被称为“昆曲”,现在又被称作“昆剧”,距今已有600多年发展历史的昆曲被称为“百戏之祖,百戏之师”,许多地方的剧种,如晋剧、蒲剧、上党戏、湘剧、川剧、赣剧、桂剧、越剧和广东粤剧等都受过昆曲艺术的哺育和滋养,当时有“四方歌曲必宗吴门”的说法。
在昆曲光辉灿烂的发展史上,自然有很多佳篇名作,其中的《风筝误》就是众多昆曲名篇曲目中不可多得的佳作之一。
《风筝误》是由李渔所写,李渔,明末清初戏曲作家,世称李十郎,他有多篇名作,其中最负盛名的就是《风筝误》。据说《风筝误》在当时演出时引起了很大轰动,万人空巷。这段风筝促成的情缘,充满了梦幻与浪漫。古代的女子守着陈规,纵使春色满园,也要关住芳菲,独留闺房。那些风流的才子文人,纵使风流倜傥,也要守着规矩,不能荒诞过分。
“日长岁月休闲过,莫将光阴蹉跎”,人品俊逸的才子韩琦仲感叹似水流年,不要虚度光阴。愁绪满怀的他以风筝为信使,寄愁于天上,抒发自己的万千感慨。这枚小小的风筝恰巧落入隔壁詹家院中,恰巧被才貌俱佳的二小姐淑娟拾起,她看到风筝上那才华横溢的题诗,惊叹之余又不觉仰慕,于是她便另有赋诗一首于风筝之上,但这枚风筝却落入了丑陋无颜的大小姐爱娟的手中,本是郎情妾意的一段佳话,却被爱娟钻了空子。后来,大才子韩琦仲高中状元,韩琦仲的朋友戚友先要与爱娟成亲,荣归故里的韩琦仲也要娶二小姐淑娟为妻。淑娟早就听闻韩琦仲的才气斐然,蕙质兰心的她很是欢喜。状元佳人本是一段佳话,但由于当年的风筝一事,韩琦仲一直以为淑娟就是爱娟,直到后来,韩琦仲执灯细细看过淑娟的相貌,才发现自己的妻子原是一位美娇娘。误会解除,两人琴瑟和鸣,填词赋诗,举案齐眉。状元佳人,皆大欢喜。
不必说那美丽的崔莺莺,不必说那动人的杜丽娘,那昆曲留下来的文化遗产,值得我们品味一辈子。
那么,那本该被我们发扬传承的昆曲如今的现状呢?
在2001年5月18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巴黎宣布第一批“人类口述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名单,公有19个申报项目入选,其中包括中国的昆曲艺术,中国成为首次获此殊荣的19个国家之一。
如今的昆曲被人称为“活化石”,有人主张说,昆曲应该被放入博物馆,应该只求保存,不求发展。
其实,昆曲的辉煌与落败与它的特性密不可分。昆曲的兴盛与当时士大夫的生活情趣,艺术趣味是一脉相承的。士大夫的文化修养,为昆曲注入了独特的文化品位,他们闲适恬淡的生活方式和对空灵世界的追求,赋予了昆曲节奏舒缓、辞藻华丽的曼妙的艺术品格,于是昆曲符合士大夫这一阶层的审美品格,因此一直备受推崇。一直到乾隆时期,市民阶层崛起,舒缓的昆曲不再适合社会欣赏的主流,士大夫也一改懒散的态度,昆曲失去了士大夫这一社会阶层,便逐渐衰落。
如今,昆曲严格的程式化表演,缓慢的板腔节奏、陈旧事情节等使它无法满足当今社会的娱乐需求,因此也难能争得观众,争得市场。以至于如今几乎寻不到昆曲的踪迹,真真切切地成为了“濒危物种”。如何将昆曲发展下去成为一个难题。
有的专家认为,昆曲的当务之急是抢救现有剧目和文献资料,首先要对全国中老年艺术家的拿手剧目进行录音录像,对珍贵的昆曲文献、演出脚本、曲谱和图片进行搜集整理。昆曲的剧目应以继承整理为主,将昆曲融入现代化元素,在保持原著特色的同时迎合市场需求。
国家也积极地作出努力,文化部计划10年间在北京和上海建立两个昆曲演员培训中心,为全国昆剧剧院输送表演人才。
似乎每个炎黄子孙的胸膛中都跳跃着一颗充满骄傲的心,似乎每个中华民族的儿女都有着那份对中国灿烂文明的自豪。从昆曲的发展中我们不难得知,当时间的齿轮无情扎过,当历史的风沙冷酷刮过,不少人渐渐遗忘了那些本该被人口口称颂的灿烂文明。那些文明需要被拾起,那些灿烂需要被发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