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六章:关爱来自尊重
作者:
白云 更新:2019-09-10 17:41 字数:2865
习惯成自然。事物发展的规律性,做事的方法习惯了就很难改变,也就成为很自然的事了。中国古代著名思想家孔子曾经说过:少成若天性,习惯成自然。是说小的时候养成的习惯就像人的天性一样自然、坚固,甚至就变成天性了,以至于以后所取得的成功、创造的奇迹,很多方面都是由小时候的习惯所支配的。近代英国教育家洛克在其《教育漫话》中说道:儿童不是用规则教育就可以教育好的,规则总是被他们忘掉。你觉得他们有什么必须做的事,你便应该利用一切时机,给他们一种不可缺少的练习,让这种练习在他们身上固定起来。这就使他们养成一种习惯,这种习惯一旦养成以后,便不用借助记忆,很容易地、很自然地发生作用。
“播下一个行动,收获一种习惯;播下一种习惯,收获一种性格;播下一种性格,收获一种命运。”培养孩子性格的重要性不言而喻。而培养性格不是刻板的,而是贯穿孩子生活的全过程。培养孩子的生活小节要从培养良好的习惯着手。小节问题往往与一个人的生活习惯紧密相连。当孩子一旦养成了某种不良习惯,便会成为一种无意识的行为,自己都觉察不到。比如不注意卫生,办事拖拉、马虎,都表现为日常的习惯。因此,要使自己的行为得当,就必须养成良好的习惯,根除那些陋习、恶习。而要做到这样,又必须把个人习惯问题提高到道德修养的标准上来对待;每天对自己的思想行为有所反省,想想自己这一天有哪些好的观念、行为;应该如何保持,发扬光大;又有哪些不妥当的地方,督促自己坚决改正、决不姑息。
良好的习惯一经形成,就是终身受用的资本。反之,不良的习惯则会成为一生的羁绊,阻碍自己的发展。有人做过这样的比喻,人生的路上有两块路标,一块写着“向善”,指引你向光辉的顶点攀登;一块写着“为恶”,引人步入罪恶的深渊。这个生动的比喻说明了这样一个道理:学好,要有很强的精神力量支撑,还要付出艰苦的努力,并要凭借顽强的意志磨炼自己。而学坏,往往是从放松对自己的要求开始,很容易就会在错误的道路越走越远。
俗话说,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孩子的个人素质在很大程度上会受到父母的影响,父母的言谈举止直接影响着孩子的行为习惯。低段孩子正处于学习的萌芽阶段,对于很多事物都会产生浓厚的好奇心理,他们会模仿父母的言谈举止,甚至习以为常。好的行为习惯对于孩子的成长有积极作用,不良的行为习惯可能会影响孩子未来的发展。
在部分家庭中,许多父母对孩子行为习惯养成的重要性认识不够,往往坚持自身的生活习惯以及行为习惯。当然了,好的习惯对于孩子的成长是有促进作用。如果是不好的习惯,父母又不加重视,只会让孩子在这样的环境中养成不良的行为习惯。就像许多父母都有说脏话的习惯,因为对自身习惯在孩子行为习惯养成中的重要性认识不够全面,而且在孩子面前也丝毫不避讳,仍然脏话百出,导致孩子在与人的交往中也出现脏话连篇的现象。孩子是祖国未来的花朵,现阶段,无论是学校还是家庭,对孩子的教育都非常重视。但是,对于部分家长而言,孩子最重要的事情就是不断学习,并取得优异的学习成绩。因此在父母的教育中,总是让孩子去上补习班,学习各种知识,占取了孩子很多时间,忽视了对孩子行为习惯养成的教育,最终导致很多成绩优秀的孩子中,存在很多不良的行为习惯。
最让人担忧的还是大凉山彝族同胞对孩子的家庭教育问题,这也是脱贫攻坚战中最实际的问题,成为了党和国家密切关注的焦点。大凉山彝族同胞是个“一步跨千年”直接从奴隶制社会进入到社会主义社会的民族,那种千百年来落后的生活方式和陈规陋习与现代文明格格不入。有些经济发达一些的地方可能已经有所改变,但在经济基础差的落后贫困村,要改变起来就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大凉山彝族同胞不习惯洗脸洗手洗澡,很多地方现在吃饭仍然蹲在地上,而且不用碗筷直接用手拿着就吃。这让很多外面的人都觉得是件不可思议的事,但大凉山的彝族同胞却认为是习以为常的事情,没有什么觉得大惊小怪的。于是,便有一些人开始对这种现象加以指责。笔者当然也觉得这种不讲卫生和不讲文明的生活方式肯定是不对,但却对大凉山彝族同胞的这种生活习俗非常能理解。因为千百年来,大凉山彝族地区一直是奴隶制社会。
奴隶制社会是原始社会瓦解之后出现的人剥削人的社会。在奴隶制的束缚下,大凉山的社会生产力水平十分低下,长期停滞不前,基本上没有形成物质资料生产的社会大分工。农业是主要的生产部门,作物以玉米、土豆、荞麦、水稻为主。畜牧和渔猎均附属于农业,手工业也没有从农业中分离出来。锄、镰、铧口等铁制农具主要是从汉族地区输入,而且是数量不足。土地利用率低,轮歇地一般约占总耕地的一半左右。所谓“轮歇地”就是土质太差的土地,根本长不出庄稼。在古代肥料知识缺乏,种植农作物后耕地土壤养分亏缺,人们又找不到解决的办法,所以只能让土地休耕2至3年,依靠自然力使土壤养分得以恢复。但是,很多的土地虽然土壤养分亏缺不能种庄稼,可杂草却照样疯长,因为杂草的生命力很强。于是,人们仍然要花去很多时间去拔草、管理土地,借以休养地力的耕地。所以大凉山实际可以耕种的土地只有一半,又因为彝族地区人民大多数都住在高寒山区,气候恶劣,很多地区每年只能种一季庄稼。没有水利设施,也不进行耕种施肥。粮食平均亩产只100—130斤左右。 每年人平均粮食产量为400斤左右。畜牧业以养羊养牛为主,饲养管理粗放,疫病流行,繁殖率很低。面且大凉山彝族内部长期保留着“以物易物”的商品交换形式,没有独立的商品生产者和商人,也没有本民族的固定市场,而是以和汉族人交换占主要地位。
20世纪初,大凉山的商品交换出现过畸形现象。由于帝国主义的侵略,鸦片也输入彝族地区。大小军阀为了牟取暴利,强迫彝族人民种植鸦片,并以枪支换取,致使鸦片在大凉山泛滥。在边缘地区形成了以鸦片做交易的临时市场,同时出现了几处贩卖奴隶的集散地。奴隶是为奴隶主劳动而没有人身自由的人,常常被奴隶主任意买卖杀害,形同家畜一样。根本没有人把奴隶当成人对待,最多就是把奴隶当成了一个“会说话的工具”。因为千百年来奴隶主都把奴隶当成了“会说话的工具”使用,根本没有把他们当成人对待,他们哪敢挺起腰杆坐在桌子上吃饭?只能像牲口一样蹲在地上,任其主子扔点残汤剩饭充饥,至于说洗脸洗手洗澡那就更是天方夜谭了。奴隶们连人身的自由都没有,天天像牲口一样在奴隶主的监视下干活,他们还有什么资格去洗脸洗手啊?再说了,在他们的生中,根本就没有洗脸洗手洗澡这个词语,从出生到长大,一直跟着父母就被奴隶主当成“会说话的工具”使用。如果敢反抗就会招来杀身之祸,他们还敢想什么啊?习惯成自然。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大凉山彝族同胞这种吃饭不用碗筷、不坐桌子,不洗脸不洗手不洗澡的习惯已经在人们的脑子里根生蒂固,现在要改变这个习惯确实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其实,别说是大凉山的彝族同胞对于千百年来的习俗改变起来困难,就是换了别的民族处在大凉山这样的特殊背景下,要改掉千百年来的陈规习俗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更别说对孩子的家庭教育。大凉山彝族同胞对孩子的家庭教育问题成为了一大社会难题。针对这一新情况的出现,“一村一幼”在大凉山应用而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