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人只看利弊
作者:齐薇霖      更新:2018-02-13 01:19      字数:1429
    最近我去看牙医,医生在检查之后发现,原来有一颗牙齿已经严重受损,需要补牙。我一听见要补牙,便马上跟医生要求先打麻醉针。“我很怕痛,而且特别恐惧那种磨牙的感觉!”我对医生说。医生显得有些为难,不过还是耐心地跟我解释:“你的这颗牙齿的受损面积比较大,我建议你不要麻醉,因为如果你失去痛觉的话会影响我对牙齿受损位置的判断,无法定位痛点的准确位置,可能会造成修补的不够准确。”我想了想,觉得他说的也有道理,便爽快答应了。未料到,在我同意不做麻醉之后,医生显得十分感慨,他对我说:“年轻人就是好沟通啊……”我说:“怎么了?老年人坚持做麻醉吗?”医生说:“是啊。对很多年长的病人,无论怎么跟他们解释这个道理,都还是会问,‘为什么不能麻醉,你就要给我打麻醉’,有时候,即使知道这样对治疗不好,也要给他们打。”

    看着医生略显无奈和失落的样子,我开始进入了补牙程序。果然如他所说,通过我感受痛觉的大小和位置,准确判断出牙齿受损最严重的部分,而且并没有痛到无法忍受的程度,牙齿修补顺利完成。之后,我想为什么年长者拒绝与医生沟通,而是执着要求打麻醉针?这让我想起韩寒一部电影里的名言:小孩子才分对错,大人只看利弊。大人在是否打麻醉针这件事当中看到的是,花同样的钱,少打一个麻醉针我亏了,而医生建议我不打麻醉,肯定是想省这个成本。所以,无论医生怎样解释道理,他们都听不进去。这无关对错,是利弊问题。

    无独有偶,我在工作中也遇到过挺相似的案例。某天,一个之前在工作中认识的品牌代表A女士打给我,说想请我喝茶谈些近况。我答应了。我们在一个咖啡店见面,她说她的老板几年前遇到一个重大的负面新闻,至今还在承受争议,问我有什么好办法,该如何应对媒体。如果从此不接受访问的话,对公司的形象和发展都不好,可如果接受访问,又怕记者乱写这段经历,造成更多的负面传播。我能明白她的意思,是想能不能通过我熟悉或者服务的媒体,推出一些有利于她老板的内容,但这不符合我们的职业道德,也不在我的能力范围之内。并且,仅凭一两篇报道的影响力,也无法扭转整个印象。我于是对她说,我的建议是,她的老板要立即着手出版一本个人传记,其中覆盖他所受到争议的事件,做出详尽的解释和情节描述,以后每见到媒体就送给记者一本。一来对整个争议事件有了自己强有力的话语权,并且白纸黑字的记载下来,记者便不敢轻易杜撰,万一遇到有人乱写,你也很容易收集到对方诽谤的证据。同时,传记本身也是对企业文化与品牌的自我宣传。

    本来是一片诚心的建议,但我看到A女士眼睛里却充满了怀疑和失望,并且如我所料,她之后再也没有找我。很简单,我没有给她期望中的利益输送,而且,在她的眼中,我的建议不过是想给自己找好处。因为,她知道我是文字工作者,劝人出书,无非是一种变相的自我推销。一个本来想向人推销东西的人,反被人推销了,当然感到特别失望。但我的确是无私心的,这个建议是在清楚了整件事的局面和特殊性的情况下,我能想到的最优雅的化解方式。但这一切,在年长我十几岁的“大人”A女士眼中,无非是我在为自己争取利益罢了。

    大人眼中的“利弊观”包含了一个严重的bug,他们忽视了——损人未必利己,利人未必损己。在他们的价值观里,必须通过损人来达到利己的目的,或者如果一件事对他人有利,那么一定是对自己的损失。活在这种将自己与外部世界完全对立的人生观里,不知道会不会太狭隘。大人只看利弊,但如果失去了鉴别真正利弊的能力,只是紧紧封锁可能对他人有利的可能性,真的就能给自己带来利益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