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原版)
作者:
苏曼凌 更新:2016-09-09 20:35 字数:3864
最初写《半面妆》是因为看了一段历史,这段历史出自《南史》卷十二、列传第二、后妃下:“元帝徐妃讳昭佩,东海郯人也。祖孝嗣,齐太尉、枝江文忠公。父绲,侍中、信武将军。妃以天监十六年十二月拜湘东王妃,生世子方等、益昌公主含贞。妃无容质,不见礼,帝三二年一入房。妃以帝眇一目,每知帝将至,必爲半面妆以俟,帝见则大怒而出。妃性嗜酒,多洪醉,帝还房,必吐衣中。与荆州后堂瑶光寺智远道人私通。酷妒忌,见无宠之妾,便交杯接坐。才觉有娠者,即手加刀刃。帝左右暨季江有姿容,又与淫通。季江每叹曰:“柏直狗虽老犹能猎,萧溧阳马虽老犹骏,徐娘虽老犹尚多情。”时有贺徽者美色,妃要之于普贤尼寺,书白角枕爲诗相赠答。既而贞惠世子方诸母王氏宠爱,未几而终,元帝归咎于妃;及方等死,愈见疾。太清三年,遂逼令自杀。妃知不免,乃透井死。帝以尸还徐氏,谓之出妻。葬江陵瓦官寺。帝制金楼子述其淫行。初,妃嫁夕,车至西州,而疾风大起,发屋折木。无何,雪霰交下,帷帘皆白。及长还之日,又大雷震西州听事两柱俱碎。帝以爲不祥,后果不终妇道。”
这位徐昭佩是封建妇德的反面教材,是封建礼教所不能容纳的一个异类。“徐娘半老”“出死妻”这两个典故就是出自于她。有人说,一个女人有两个典故在自己身上,是很荣幸的。可是,谁知道,她付出的是什么样的代价啊,在那个权利不属于自己的时代,她用青春和生命奏响了一曲不甘**的绝唱。
历史背景发生在南北朝南梁。男女主要人物就是梁元帝萧绎和她的正妻徐昭佩。南北朝是中国历史第一个大分裂的时期。梁武帝统治了江南近半个世纪,可是最终却不得善终。他自己引狼入室,最后被招来的侯景软禁起来,**而死。虽然侯景之乱彻底动摇了南梁的统治根基,可是却给梁元帝这个瞎眼皇帝带来了称帝的契机。徐昭佩就生活在这个动乱的年代。可惜在萧绎称帝之前,她却永远闭上了眼睛。与其说是被谴死的,不如说是她自己在找寻**和精神的全部解脱。因为活着比死了更痛苦,要和无数的女人去争夺一个男人,即使是当了皇后又能怎样?还不是孤寂一生。何况,那个男人的心已经不在自己身上,何必呢?在那个时代,死才是她唯一的出路。她带这莲花般的微笑离开了这个污浊的世界。因为,在这铁骑践踏、尘土飞扬的乱世,到哪里去寻觅心灵的净土?
本书分为上、下两部。上部明显地带有些脂粉气,主要是写徐妃出嫁后在京城建康所发生的故事。徐妃亲眼看见一个个充满灵性、才貌双全的女子是如何被封建礼教吞噬了的。这是徐妃的善良天性被无情**的过程。这个时候的梁元帝萧绎,应该是真心爱她的。下部主要是写徐妃随梁元帝出藩,在江陵所发生的故事。这时,“色衰而爱弛”历史一遍又一遍地无情地演绎这血淋淋的事实。徐妃终于被震怒了,从和梁元帝萧绎感情出现了裂痕。而后,又不知不觉把感情世界转移到了陆续出现的三个蓝颜知己身上。同样,下卷也是徐妃痛快淋漓又哀之欲绝的经历,她就是这样从辉煌一直走向死亡的沉寂。她和身边的所谓的三个蓝颜知己真的有爱情吗?或许说,只是她一种感情的寄托?她始终最爱的还是萧绎,那最初的温情脉脉的男子。而她最心仪的应该是那英年早逝的昭明太子。可惜了,昭明太子本身就是无数少女心中的梦,一个永远无法实现的梦。下部可能会有点血腥,因为那个侯景嘛,被不分是非轻重的梁武帝接纳了,给风雨飘摇的南梁带来了毁灭性的灾难。溧阳公主,箫纲最喜欢的小女儿,又一个被残害的女性,一个传说中会吃人肉的公主,在历史中湮灭了,不知所踪。不言而喻,当她坐在侯景身边的时候,看到这个祸国殃民的杀父仇人。一定是恨不得寝其皮,食其肉。真的很遗憾那青春亮丽的好年华,也会随风而逝。此外,还会出现梁元帝身边两个重要的女人,夏氏和王氏,这王氏是后来梁元帝最宠爱的女人。我想一定是个温柔婉约,体贴入微的女子吧!和徐妃相反的类型,是男人心中的理想妻子。在过去医学不发达的古代,王氏很可能是因为生育出血过多而死。可是这也是徐妃最终被谴死的理由之一。我仿佛听到了汉武帝对勾弋夫人说的最后一句话:“你不能活了,快走吧。”
众所周知,《红楼梦》是一部辉煌巨著,也是曹雪芹心中的梦。看似悲凉,却留下更璀璨的文化渊源。我越来越喜欢它。细心的读者一定会在文中发现我受了多么大的影响。我喜欢林语堂的《京华烟云》,那是一部带有红楼情结的好书。既然林老都喜欢的书,我还有什么理由不喜欢?“一轮明月,飞彩凝辉。”那神韵会永远停留在大家的心中,挥之不去,散之不尽。女儿都是水做的骨肉,荷花都离不开水。这几个惠质兰心的女子的名字不仅都和荷花有关,更是离不开水的滋养。“泽陂有微草,能花复能实。碧叶喜翻风,红英宜照日。”“清涟”如水之精灵,“九月江南花事休,芙蓉宛转在中洲。美人笑隔盈盈水,落日还生渺渺愁。”都是些有灵性的女子,都是些被封建礼教吞噬了青春和生命的女子,无奈何,清泪流!和曹雪芹一样,我也很痛惜那些在历史长河中灰飞湮灭的美丽的女子。尤其是在乱世中的异样女子,如片片浮萍,如落入小溪流中的落叶,上下无依,不知最后飘向哪里?
其实对于荷花,我本身并不十分地了解,我只是读过北宋周敦颐的《爱莲说》:“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网上是这样介绍的:“荷,又称为芙蕖,莲花是它的果实,莲子叫“菂”(音dì),莲子中心的胚芽叫“薏”,花叫“芙蓉”,花苞称“菡萏”,叶子叫“蕸”(音xiá),梗子叫“茄”,本叫“蔤”(音mì),即荷茎入泥土中的部分,根部叫“藕”。明代张自烈著的《正字通》:“北人以莲为荷,今俗荷皆谓之莲。”除此之外,还有称莲花为“水华”、“玉华”、“佛座须”等等不同的名称。书中也称水芝(见隋唐陈羽《夏日宴九华山池赠主人》诗:“百花开尽水芝香”),玉井花(见唐韩愈《古意》诗:“太华峰头玉井莲,花开十丈藕如船”)。莲之地下茎称藕,其花故也称藕花(见宋僧道潜《临平道中》诗:“藕花无数满汀洲”。
本书从头到尾都离不开荷花,包括书名和章节等等。我觉得有必要在这里解释一下。之所以选择荷花作为载体,有两个方面的原因:其一是我想反映徐妃那种内心的无奈,她作为古代没有自我权利的妇女,在婚姻问题上不能选择,在婚姻生活中又得不到真正的全部的爱情,内心苦闷,彷徨,继而做了封建道德的叛逆者,为天下所不容。其实她内心还是圣洁的,对“出淤泥而不染”的代表荷花的渲染,只是为了表达一种内心的素洁,并没有什么实质性的矛盾。其二,南北朝重佛的风气重之又重,而莲与佛教的关系十分密切,可以说“莲”就是“佛”的象征。佛教将许多美好圣洁的事物,以莲花作比喻,以莲花为代表。坐在莲花,手拿莲花,寺庙里随处可见莲花的图案。佛经《妙法莲花经》简称《法华经》,都是以莲花为喻,象征教义的纯洁高雅。莲花是佛教中的圣物。这样可以侧面地反映当时的文化思想史。
于是,我搜集了很多关于荷花的诗句,文中也不断出现对荷花的描写。但是除了章节标题外用的七言诗,尤其是唐诗宋词,文中一处都没有。这是因为南北朝五言诗刚得到初步的发展,这个时代是五言诗和赋等其他文体并行的年代。昭明太子除了留下《文选》这部辉煌的文学著作,还有一部《英华集》,里边收录了大量的五言诗。所以我尽量用符合那个时代的文学体裁来勾画人物和事件。
我个人比较喜欢读古代后妃传记,所以文中可能会出现一些关于这些方面的内容。其实在刻画这个人物方面,我也没有什么把握,只是用我个人的视角来观察体会罢了,如果大家有什么疑义,可以随时指出,我会尽我最大的努力来修改。
关于梁武帝,我不想用正面来描写他,这个统治了江南近半个世纪的大梁开国皇帝,他在重视文化教育方面,也算是一个明白人。可是佞佛到了昏庸的地步。不分是非地讲究什么慈悲宽容,法制观念淡薄,又偏偏喜欢什么佛学,搞什么“舍身”,把国家的财政经济搞得一团糟。辨证地说,他只是过度地搞什么精神建设,而忽视了经济是第一生产力这条基本规律,在发展佛学的同时,荒废了经济建设,把好不容易辛苦建立的大梁给毁了,他的子孙们也都是一些短命的皇帝。国家失去了根本,是必然要走下坡路的。
一个大家闺秀,放弃了古代妇女所珍视的名节,仅图个人快乐吗?不是那么简单!她在报复,在宣泄,在控诉,哪怕是死!明知不可为之而为之,敢让后来当上皇帝的梁元帝下不来台,真要有足够的胆子才行。可是她,做了!
我写这个女人,是做了深思熟虑的。我考虑过,可能会有人说,这是“给**立牌坊”,但是我还是义无反顾了。徐妃蔑视那个所谓的皇权,看不起所谓的男人的尊严,在现代眼光来看,只不过是女性意识自我觉醒的一个典型。
我想应该公正地来评价一个女人。她本来是个大家闺秀,试问,无论古代还是现代的女人,都憧憬着那“执子之手,与子偕老”的幸福,无奈那个时代,这样的幸福如泡沫一样转眼就消失了。“山无棱,天地合,乃敢与君绝?”的爱在哪里?她痛苦,她悲哀的同时,反抗无效,挣扎无用,无论如何也改变不了事实,因为那个时代本身就是妇女的坟墓。于是,她逐渐走了一条不归路。
一个敢于蔑视皇权的女人,一个敢于向封建礼教挑战的女人,用生命和血泪争取自由和权利。可是,却得不到世人的理解,封建礼教这个套在女人头上的沉重的枷锁,把女人压得喘不过气来……
她也有花一样的年华,却在漫长的等待和反抗中度过了一生,一直到死。有人嘲笑,有人不屑,但是却没有人理解,没有人同情,难道这就是反抗、挣扎的必然结果?难道这就是“不守妇道”的归宿?
这篇文是专门写给女性读者的。当我们含着泪,感受一下古代女子的泪水中隐含着的悲壮和心酸的历史,让我们用女性特有的别样的细腻的情感为文中的女人说几句公平的话吧,她们都是被牺牲了的可怜的女子……唏嘘不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