伤痕
作者:陈仪颉      更新:2023-07-06 09:39      字数:7278
    秋天降临小镇许久,十月的襄蒙路两旁,齐天的梧桐成片成片渲染上金黄,到处氤氲着雨过的潮气,风轻轻地拂到人脸前,甚是清新爽快。水边的柳树大抵是全枯了,树枝光秃秃,瘦骨嶙峋;水波荡漾,缓缓淌过那座据说有两百年历史的古桥,名曰“黄塘桥”——其实那座石桥,也就四五步的长短。

    空空荡荡的天是不好看的,正如清水中不能少了莲叶鱼虾。此时满天的云,鳞次栉比,整齐地排列着,形状犹如梯田,行行分明。那色彩好似田野的棉花,白得如此纯洁,又如此自然。一行行白的间距中,生出天幕的蔚蓝。蓝色同白色一样的纯洁,一样的自然。朝天空多眺一会儿,还常常可以看见几只鸟飞速地从眼前掠过,不禁让人想起诗豪那一句:“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

    老人坐在庭院的树荫下,破损的藤椅前后摇来摇去吱呀作响。老人年已耄耋,丝丝缕缕的皱纹烙印在脸上,安然里镌刻着几分悲怆。老人浑浊的眸子冷冷地望着门前的车水马龙,只见一辆自行车踉踉跄跄地撞上了一个身穿西装的年轻人,那对被擦得锃亮的黑皮鞋没了光彩,年轻人大喊一声跌倒在地,那辆自行车则一边响铃哀嚎一边重重地往一边倾斜,压在年轻人身上。周围的人如蜜蜂一般闹哄哄地拥上来······老人无动于衷,脸上没有一点感情流露的痕迹。他半躺在藤椅上,闭上眼睛,脑袋往后仰,任风吹过他檀木般粗糙的皮肤,以求头顶上空的静谧。

    庭院外的吵闹打破了庭院内的静谧,一个四十岁模样的男人提着一个大袋子,朝藤椅那里喊了一声:“爸!那个姓鲁的叔叔给你寄东西啦!”

    老人迅速坐直了腰,眉头蹙起,脑海中检索着某个鲁姓老友的名字,脑袋猛地往前一倾:“鲁尚!”

    包裹里是一个精美的盒子,打开来,拆开塑料泡沫板,里边有一只锈迹斑斑的金奖杯。金奖杯下面垫着一封信。

    老人咳嗽了几声,干枯的手颤抖着翻开信封,沉默着,沉默的缝隙中裂开几道血丝,血丝里渗透出几滴咸咸的眼泪。

    南盈澄的童年是在战火里度过的,他的父母都被日军的炮给轰死了。

    那天夜里,妈妈正在炕上,拍着他的肩膀哄他入睡,爸爸则坐在炕旁的小木凳上,一手端着茶盏,一手捧着一张信纸在阅读。忽然,一阵巨响传来,四周尘土飞扬,屋顶猛地塌了下来,柜子椅子胡乱地倒下去,重重地压在妈妈身上,她的脑袋瞬间裂开迸出鲜血,血和泥溅了小南一脸,将他吓得哇哇大哭;茶盏里的水洒了一地,爸爸被震倒,砖瓦劈头盖脸地砸下来,将他砸成了鲜红的肉泥。

    南盈澄昏迷了五天五夜,被好心的桓大娘救起。奈何桓大娘家景实在不好——准确来说,当时的人家景都不好,大娘夫死,有一儿一女,为了这个收留的孩子,自己的儿子饿死了。这倒和杜甫的儿时生活颇有几分相似。后来桓大娘告诉他,南家的老大是一个镇长,抵达这个镇似乎只需要从他们家一直往南走,那里正好刚解放,桓大娘给他带了些吃的穿的,他便上路去找那个素未谋面的伯伯去了。

    一路上,南盈澄没几日就把粮食吃完了,到后来别说饥餐渴饮,就是偶尔吃几粒米都成了问题,面黄肌瘦的他见到河水就大口大口地喝,却把肚子闹得痛不欲生。可怜的少年还被炮弹炸了几下子,铁渣渣刺进腿里,左腿瞬间血肉模糊,有一天南盈澄甚至是爬着前行的。

    就这样前进了十九天,在月明星稀的夜晚,南盈澄来到了一个小镇。这小镇明显还在重修中。他凭着本能蹒跚地走到灯光最亮的人家门前,用尽力气敲击着木门。

    门缓缓打开,男主人警觉地问道:“是谁?”

    当眼前出现一个浑身沾满污泥,散发出一股腐臭味的小鬼时,男主人显然被吓了一跳,往后退了几步:“你是······”

    “小鬼”就将自己的身份、经历一五一十地喘着粗气讲了出来。

    男主人赶快将南盈澄抱到房间里,手上全是污泥。女主人也被惊到了,不过听完男主人绘声绘色讲故事后,泪流满面,一把抱住这个模样气味接近野人的孩子。

    南盈澄第一次感受到了洗个温水澡是多么得酣畅淋漓,又是多么的抚慰人心。

    他在这个家住了下来。南清杉和裘小蔓有一个十三岁的孩子,盈澄一来,夫妻俩多了个小儿子,可爱的南听棹也多了一个弟弟。南盈澄在家里读了一本又一本的书,有时都得和干哥哥抢书看。后来新中国成立了,棹棹的学校要搞一个大会,南听棹是班长,老师叫他写演讲稿,他不会写,只好害臊地找干弟弟南盈澄。澄澄高高举起笔——是时候回报这一家子了!他大笔一挥,什么“安得广厦千万间”“留取丹心照汗青”,什么“红军不怕远征难”“自信人生二百年”全部一股脑地写上去。这份演讲稿再经过南听棹这么感情爆发地一念,全场掌声如雷。当校领导知道这稿子是一个叫“南盈澄”的小孩子写的时候,赶忙恭恭敬敬将他接到学校。南盈澄便作为插班生在学校上了几年学。他自己深知机会来之不易,悬梁刺股地学习,成绩斐然。校长经常在全校大会上表扬他,还时不时对镇长一顿谄谀献媚。镇长心里嗤之以鼻,表面只能尴尬地微笑。

    后来,一个巨大的灾难降临在南清杉一家头顶——南清杉被抓去批斗了!

    批斗会是上级领导巩惠民主持的,这人心狠手辣,将南清杉一家人都五花大绑踹到台上。

    巩惠民开始申斥南清杉的罪行:“这个贪官压迫我们的,家中还收集了一大批奢侈品,以公谋私,不思进取,毫无功绩!”这里我们可以一一分析一下:压迫人民,无稽之谈;收集了一大批奢侈品,其实只是有人曾到他家看到了一匹玉雕成的巴掌大的小马(那只是一位雕刻家朋友送他不惑之年的生日礼物),由此推测;而以公谋私,则是南盈澄入学的事情,从现场那一对满是讥笑的眼睛看,应该是校长刘高国报复自己“帮了”镇长后镇长没有“礼尚往来”而“秉公举报”;而毫无功绩,不仅不应该批斗,还应该肯定——这个年代,这个刚刚重建完毕的小镇,若是没有什么巨大的波澜,就值得欣慰了。而南清杉则把小镇管理得井井有条,这难道不值得表彰吗?为什么还要批斗呢?

    其实归根结底,理由很简单:领导指定了要抽至少七个人来批判,镇长既可以用来凑人头,还可以用来搞噱头。于是顾郎县县长巩惠民只能忍痛割爱拿南镇长“暗度陈仓”。

    话说台下凡是晴薇镇的居民,都默不作声,胆怯地望着台上他们敬爱的镇长,无比愤慨。

    一帮别的小镇的年轻人面对如此奇特的场面,也跟着申讨,将臭鸡蛋臭皮鞋连同恶毒的脏话一起砸到台上去。南清杉闭着双眼,没有一声喊叫。

    后来,年轻士兵当场审讯“贪官”。南清杉身旁的周志也哭爹喊娘——这倒是个真正的贪污专业户,搜刮民财的事他没少做,阿谀奉承的活他不缺席。呵!贪官和清官平起平坐!

    见南清杉不答话,年轻士兵抽出鞭子——巩惠民扭过头去。殷红的鲜血浸透了南清杉的衣衫,除了咽喉处的嘶吼,南清杉仿佛死了一般,没有一点儿动静。士兵见状,叹了口气,只好假装狠狠地抽了几下裘小蔓、南听棹和南盈澄。南盈澄臂膀上裂开了一道伤疤,他一下子放开嗓子哭嚎起来。

    奇怪的是,南清杉依旧毫无声响,这次连咽喉的嘶吼也消失了。

    “他咬舌死掉了!”

    南清杉脸色惨白,嘴角躺着红色的血液。

    南盈澄人生当中,有几个画面他一辈子也不会忘记。一个是他曾经的家的废墟,一个是入校时的场景,一个是他伯伯,或者说是爸爸死时的场面,父亲犹如大山,屹立不倒。

    从此裘小蔓与她的两个孩子相依为命,除了平时教书,一有空就去街上买些小物件,独自烧菜洗衣,桌子坏了修桌子,椅子坏了修椅子,原本白皙的手上多了好几枚茧。

    后来,全国投入了一种激进的氛围里。一帮人晚上敲开南家的门,声称要裘小蔓将家里的铁制物品全拿出来。裘小蔓先是拿出几个铁碗和几把铁勺子,谁知那几个人硬生生闯进门去,不顾熟睡的孩子,将家里各个犄角旮旯搜了个遍,夺出一个大铁箱,一把铁锅铲,一个铁锅子,一个铁盒子,一台缝纫机,一个铁相框,一个铁茶叶罐,一个铁桌子,两个铁凳子······

    这每样东西都有讲究,比方说那个铁箱子,是裘小蔓的生日礼物,上面的图案还是她父亲裘英明亲自绘画上去的;那台缝纫机和那套铁厨具是南清杉为裘小蔓准备的结婚彩礼——缝纫机可是个稀罕物件;铁相框里装的是一家四口的合照(包含南盈澄);那个茶叶罐里放的是南清杉最爱喝的碧螺春;那套铁桌椅是南盈澄来了以后,两口子特意去购买的······现在这些东西都要被人家拿去炼铁了,裘小蔓怎么舍得?就是裘小蔓舍得,两个孩子也不答应!孩子们被吵醒,懂事的他们帮助妈妈据理力争,不让别人将家里的东西带走。为首的人便清清嗓子,挺着胸脯开始批评,说他们没有大局观念,说他们自私,说他们反动,说他们不积极,还说这样以后孩子也会因为成分不好而无法在社会立足······裘小蔓也破口大骂,房间里唾沫四溅。吵着吵着,裘小蔓捂脸痛哭起来,那些人不管不顾,直接抱起铁质物品就要走出去。

    南听棹明白这时候自己应该作为男人对家庭负责了,拉住领头的手,喊:“等着!还请您给我们留一两件物品!”说罢,南听棹又把这些物品的来历向那些人阐述一遍,有个年轻人听完后偷偷揩去眼角的泪水。领队依旧无动于衷,他想了一想,说:“要进步,也不能完全不讲人情。这样吧,你可以拿几样!”

    “这样吧,我要铁锅和锅铲,还有那个相框,最后是那套桌椅。”

    “桌椅不行!”

    “缝纫机可以吗?”

    “更加不行!”

    南听棹想也不想,答道:“那把那个铁盒子给我!”

    是的,缝纫机没了,针线盒还是得留着的。

    “就这几样,对吧?”领队的语气缓和了些。

    南听棹扭头看向母亲,裘小蔓轻轻点了点头。

    后来,南听棹开始往家里搬木头,用半个月做了一套木头桌椅——原来家里那套备用的木头桌椅实在太破旧,桌脚都断了一条。他还悄悄学起了针线活,常常帮妈妈卖东西。这一切裘小蔓都看在眼里,她打心底为自己的软弱而愧疚。她更加疼爱自己的两个孩子,她教书负责,男人的活她也干不少,都说为母则刚,裘小蔓的肤色慢慢从白皙凝脂变成健康的黝黑,臂膀上还生出些刚强的肌肉哩!

    后来不知怎的,裘小蔓被派去炼钢铁。

    一天夜里,南听棹南盈澄两兄弟回到家里时,听到了一个令他们无比痛苦的消息——炼钢炉爆炸,母亲死了!

    是的,母亲死了,他们还为见上母亲最后一面,母亲就轻描淡写而悲壮惨烈地离去了!

    炼钢厂的领导们为那次爆炸中失去生命的工人哀悼,对那些死者的家属致以简约的慰问,并开始唾沫横飞地对其余工人进行激情的鼓励。这些慰问和鼓励在两兄弟眼里就如同浮尘和蚊蝇,不仅毫无意义,还让人更加悲从中来,心烦意乱。

    裘小蔓的父亲是一位高中教师,他把两个孩子带过来,由自己照看。裘英明知道,自己的女儿儿子都死不瞑目,惟有将亲爱的两个孙子照看好爱护好,才能对得起自己的子女。

    南盈澄在外公家里认识了一位好朋友,叫作鲁尚。这鲁尚十分仗义,在学校里经常护着成分不好的南盈澄,在学习和生活上都给予他很多帮助。鲁尚和南盈澄都很会写文章,南盈澄的文字让老师们读了以后颇感震撼,而鲁尚的文字老师们读完则觉得很舒服。

    后来三年自然大灾害,家家户户求粮票,有了粮票有时都吃不到东西。糟糠成了稀罕物。南听棹不再上学,去工厂加工代食品。当时鲁尚的姐姐和他在一个工厂,南听棹亲眼目睹面黄肌瘦的鲁可人腿一下子软下去,像烂泥一样倒在地上,一晕不起。后来才知道,鲁家所有的糟糠都给了鲁尚,鲁可人经常两个星期都吃不上什么东西,由于过度饥饿,加上劳累的工作,一个女孩就这样活生生饿死在了岗位上。

    南听棹早出晚归,吃得少,干得多,一有粮食就硬塞到外公和弟弟嘴里。

    有一次,鲁尚的爷爷奔到裘英明家门口,涕泗横流:“出事啦!”

    南听棹偷了一个南瓜,在逃跑的路上,两眼一黑,昏了过去。

    后来无论外公和弟弟怎么叫喊怎么推搡,南听棹都醒不过来了。

    南盈澄这才想起哥哥那天早上满脸笑容地跟他讲:“今天好好东西吃喽······”他记得哥哥的笑容里,隐藏着矛盾与惆怅。

    南盈澄接替了哥哥的工作,凭着惊人的耐力,陪外公熬过了那三年。

    本以为三年后将会天下太平,怎知灾难偏爱摩肩接踵而至。革命开始,爷爷因为在学校里教了孟子的《富贵不能淫》而被抓起来,红卫兵们扯着他的衣领拽着他游行。老人家哪受得了这些,当场就晕了过去。别人哪管这些,将他五花大绑,顺便把那个成分不好的小孙子也帮了过来。南盈澄已经长成了冷静的青年,他横眉冷对与红卫兵对峙。红卫兵才不听他的狡辩,一鞭子抽到他的脸上,留下一条又长又红的伤痕。这伤痕让他想起儿时腿上那道被日军用炮弹炸出来的疤,那个成为废墟的家,还有血肉模糊的父母的尸体;他还记起伯伯南清杉那岿然不动的身影,伯伯嘴角那一抹鲜血,自己臂膀上那道不深的疤痕;他还想起了裘小蔓,想起了南听棹,想起了桓大娘,想起了桓水波桓水娘两兄妹,想起了鲁可人,想起了鲁尚······

    对了,鲁尚!鲁尚正站在批斗台的一个角落,把头别过去,拳头攥得紧紧的。

    “鲁尚!”南盈澄大喊。

    “你这个阶级敌人,别吵!”领头又是狠狠一鞭子。

    领头开始讲起裘英明的罪状,说他在学生心中播下资产阶级的种子,说他乱讲孔孟腐儒······

    南盈澄冷冷一笑,说:“我外公教《富贵不能淫》,没错!这篇文章本来就是讲要穷且志坚,反对铺张的资产阶级,讲究良好的品行。月缺不改光,剑折不改刚······”南盈澄不记得自己是什么时候背到梅尧臣这句诗了。

    “还敢胡说!批判的,就是这帮腐儒!”一鞭子抽到了裘英明头上。裘英明发出苍老的哀嚎。

    “孟子不是腐儒!我们本来就穷,如果不仅穷还没有品性,你就是个穷废物!”

    “他娘的给我住嘴!穷怎么了?那个谁说的?贫贱不能移!”鞭子接二连三抽到祖孙两人身上,裘英明七窍流血,“哐当”一声,倒在血泊之中。

    南盈澄鼻血止不住地流,浑身多了无数道伤痕。他嘴角躺着和伯伯一样的鲜血,仰天大笑:“哈哈哈,贫贱不能移也是孟子讲的!”

    沉默。

    几个红卫兵扑向那个讲出“贫贱不能移”的同志。这个同志是裘英明最得意的学生。他哭爹喊娘,被几个人死死按在地上。

    南盈澄赶忙往旁边看去:“爷爷!”

    裘英明死了。

    “鲁尚,你给老子回过头来!你不是个东西啊!”南盈澄撕心裂肺地吼叫着。

    鲁尚眼眶通红,颤抖地对领头喊:“好了,批斗到这个程度可以了,鉴于这篇文章主旨还是好的,敌人也意识到错误,可以停止了······”

    鲁尚被南盈澄狠狠打了一记耳光,又被他死命揍了几拳头,满嘴鲜血,却不曾言语,也无话可说。

    后来,南盈澄插队下乡去了,他带了几十本书去。白天他干活,晚上他就躺在茅草堆上读书。读着读着,他想起了诗圣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床头屋漏无干处,雨脚如麻未断绝。

    自经丧乱少睡眠,长夜沾湿何由彻!

    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

    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

    南盈澄感动地想,这才是真正的家国情怀啊!

    他夜读,读鲁迅,读保尔柯察金,读海伦凯勒,读王阳明。读完了,他就自己拿破破烂烂的纸来写,写完了就交给和自己一起下乡的同志。这几个同志都很仗义,答应帮他藏好保存好稿纸,读完以后纷纷赞不绝口。

    南盈澄还遇到了桓大娘的女儿桓水娘。桓水娘已经长成了美丽的姑娘。她告诉南盈澄,桓大娘因为曾收留过阶级敌人裘英明的孙子南盈澄而被批斗,活活被打死。这让南盈澄心中无比愧疚,同时让他想起死无葬身之地的外公裘英明。

    “我当时就应该直接被鬼子的炮轰死,这样你们也不必受罪。”

    “别这么说,”桓水娘叹了口气,又冲南盈澄微笑,明眸皓齿,“农村人消息还是灵通的,和你有关系的人在别处干了些什么事,长舌头一嚼,众人皆知。”

    从此,南盈澄和几个好同志夜里总是悄悄跑出去教桓水娘读书认字,还把书借给她去看。桓水娘则常常做好饭菜,让南盈澄好好吃一顿夜宵。

    南盈澄干活,身上总要留些伤疤。桓水娘就帮他擦一擦伤口,有时还可以包扎一下。后来南盈澄把桓水娘接到小镇去,两人结了婚。改革开放一开始,南盈澄和桓水娘就去当工人,渐渐桓水娘不满足在小镇里做一个平平无奇的工人,就要求去别的城市闯荡一番,这一谋,桓水娘就再也没有回来。

    南盈澄对于这种突兀的分别早已习以为常。他带着四十岁才得到的两个孩子,和鲁尚每天谈天说地——以前的事 都已经过去,南盈澄也无法追究。身边能陪伴自己的人愈来愈少,为什么还要与别人针锋相对呢?

    后来,连鲁尚也走了。

    小儿子南平安长大了,他发现了父亲的那些稿纸,于是偷偷将这些文稿整理,编成一部文集,在书的第一页还附上了老爸悲惨的人生经历。这部书名叫《伤痕》,一经出版,大街小巷的人们都在津津有味地读着这部书。书一出名,南盈澄就发现了儿子的秘密。他真的不愿再提及那些伤痕,如今儿子非但没有治愈于这些伤痕,还将它们展示出来以博取同情。南盈澄回忆起痛苦的往事,无比悲伤,愤怒地将儿子骂了一通,又把一本《伤痕》撕得粉碎,扔到地上,用脚狠狠地践踏着。

    后来小儿子也离开了家。大儿子则在故乡成为了一名教师——南家的人似乎好多都是教师。南盈澄一蹶不振,整日在家里晒着太阳——不过,他也的确到了退休的年纪。

    有一年,大儿子火急火燎地赶回了家,说遇见了妈妈。南盈澄浑浊的瞳孔有了光亮,问桓水娘怎么样了。大儿子说妈妈的生活很艰苦,现在还得了绝症,要爸爸赶去看她最后一面。

    南盈澄只是叹着气,没有一滴眼泪。

    而现在,自己的好朋友也得了绝症,也要离开人世了。老朋友说他那些年到了外地生活举步维艰,别人知道他曾经的红卫兵身份后,要么不要他干活,要么专挑些重活累活要死人的活叫他干。他没有创新意识,不会与时俱进,身边没有亲人朋友,曾经甚至想过自杀。后来有个女人本要和他结婚,但在结婚前一天被车撞成了植物人,吓得鲁尚赶紧解除婚约。

    如今,鲁尚要死了。他想起了自己的好朋友南盈澄。他想给南盈澄最后一样礼物,奈何家徒四壁,只好把自己在文革时期写文章拿到的“优秀作家奖”的那个破奖杯寄给了好友。

    南盈澄手颤抖着,读着那封信,信的最后有六个字:治愈你的伤痕。是啊,老了以后,南盈澄坚持穿长袖子的衣服,为的就是将身上的伤痕掩盖;而他的儿子却想通过揭露伤痕以博取同情,获得尊严。无论两者中的哪一个,他们都没有真正去治愈伤痕

    南盈澄哭了,哭得一点声音也没有。他想起了曹操的诗句:

    老骥伏枥,志在千里。

    如今老是真的,可南盈澄再也不是飞奔的骏马了,他早已麻木,理想灰飞烟灭,如今能陪伴他也必须陪伴他的,是那些安静的伤痕。

    “爸爸······”

    “你鲁叔叔在哪个城市?我们去看看他吧。”

    阳光穿过枝叶婆娑,洒到老人的悲伤。老人将衬衫脱去,把上衣往旁边的草地一扔,赤着膊,露出身上那一道道长短不一的伤痕。他默默地拭去泪水,头轻轻地往后仰,闭上双眼,沐浴着午后的阳光,像是在等待什么降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