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2章 冷汗涔涔
作者:
雪原 更新:2023-08-14 10:32 字数:2894
进了邵武城,上官均连忙向刘鄂汇报此次回乡的具体原因,并将吏部的介绍信交给了知府。
“上官大人别着急呀,等到家中的大事都办好之后,再来府衙报到去光泽任职也不迟。” 刘知府在讲完这通话后,不由冷汗涔涔。
“那好,上官均就此拜谢,改日一定登门造访。不过,刘大人今天的脸色不好,是否身体欠佳,又能否让下官诊断一二?”
“没关系,只是有点风寒,吃些本地的寒气茶,捂捂被子,出身冷汗,过去几个时辰便会没事。”
“没事就好,我会严格按照吏部规定的时间去光泽任职,到时还得麻烦大人多多关照。”
“谈不上麻烦,理当关照。”
场面上的话说完之后,上官均随即与大家一起向着和平官坊墟的方向继续前进。
“义弟是否先到泰宁祭祀父亲?”上官均问。
祖洽回应:“先把义父的神道碑立好,随后再去官坊墟看望义母,然后在上官府里住上几天,等到义兄光泽报到,祖洽才带着妻子回泰宁。”
上官均听了点头,随即他摸了摸脑后勺,轻声叹道:“如此最好,我们可去白莲堂看看,那里毕竟是见证了我们的童年时光,然后再去和平书院探访前辈……”
“不行,不行!和平书院就别去了,我对不起黄院长。”提到和平书院,叶祖洽连连摇头,直喊不行。
上官均摆了摆手,认真说道:“这又怎么说得过去?没有和平书院就没有我们今日的成就。义弟和师妹的事情已成过去,黄院长是个开明豁达的读书人,他不会计较。”
被上官均这么一说,叶祖洽极不自然地点头答应。 到了官坊墟,上官府的管家上官达看了一眼占卜吉凶的通书,正色言语:“明天农历十五,碰巧是立碑的好日子。”
管家还建议上官凝的家人和上官族人,要一起将“宋正奉大夫上官凝公神道碑”立在张坑坡上官凝公的坟墓前。
上官凝公的神道碑,高 2.2 米,宽 1.5 米,重 5 吨,是用浙江徽州 (今浙江吴兴) 的青石砚材精心打造而成,足见皇帝对上官凝的肯定。
由于时间紧迫,晚上上官均抱着对父亲的怀念和崇敬之情写好了全部碑文,匠师彻 赶工,将上官均写好的碑文,刻在了砚石碑上,然后涂上红色,顿显光彩夺目。
碑上除了上官凝的生平介绍外,主要有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讲上官凝一生清廉正直、忠孝两全、政绩卓越。二是讲上官凝重视后辈的教育发展,以耕为本,以学为优。整个碑文简洁精练,被誉为碑文中的精品。
第二天的巳时三刻,“宋正奉大夫上官凝公神道碑”被众人抬上了张坑坡。
坎下、坎头二村的村民,在得知上官凝公的神道碑要被抬上张坑坡的消息后,自发地组织好劈山开路,等到上官家人和族人抬着神道碑来到山脚下时,见一条宽大的道路一直通到了凝公墓前,上官均一家被村民们的善举感动得热泪盈眶。
立好神道碑,上官凝公的四个儿子和义子叶祖洽正准备跪下磕头祭拜之时,一声叫喊突然响起:“诸位兄弟等等我。”
“慢,是窦莘兄弟。”上官均知道是谁,连忙叫停。
“还好来得及时,否则我窦莘真要悔断肠子。”
原来,有人从京城传来消息说,在相州破了大案的监察御史里行上官均已被皇帝贬谪为福建邵武的光泽知县,说是近来就要到光泽县衙报到,传消息的人还说,皇帝给上官均父亲上官凝公的神道碑亲自题名,不久便让御林军士兵送往福建邵武和平。
树碑立传是头等大事,何况是皇上亲自题名的神道碑,窦莘从八岁起就一直跟着上官凝跑来跑去,进分宁,过安丘,下潭州,走阳朔,迁京都……没有上官凝就没有窦莘。因此,当窦莘知道这个消息后,决定无论如何都要南下一趟,以尽孝心。
等跪拜仪式完毕后,林灵素忽然间冒了出来。上官均极其诧异,窦莘急忙解释:“义兄有所不知,其实灵素并没有离开相州去汴京,而是留在相州与他师父道别,说是他的师父离开大宋前往战火纷乱的波斯、海湾诸地去拯救陷入苦难泥沼中的无辜生灵。”
“你还别说,林灵素的话语不是诓人,要是少了他的帮助,光靠我上官均的医术和草药根本治不了相州百姓的重病;要是少了他的帮助,我大宋就无法得到刘东这般军事天才,也就难以取得王军西征的全面胜利。不过,西征虽成功,刘东却离世了,说来实在可惜,他的死,作为主帅的章惇大人难辞其咎。”
大家从张坑坡走到了官坊墟,此时好多村民都排着长队等待着进入上官府邸,大家的篮子里放的都是斋货供品,以表达对上官凝公的一番敬意。
此时,一个身着素袍、头系麻绳的仙婆牙巫急匆匆地走了过来,她没有排队,而是径直地走到凝公夫人高源源的身边,敬献自己的斋祀物品。
“这不是坎下村的大媒人李月娘吗?”上官均惊讶得差点叫出声来。
身旁的管家上官达随即轻声回应:“谁说不是呢?现在的李月娘不比从前,可以说是风光无限,出门在外都是随从跟班,若是她看哪个人不顺眼,这个人日后一定遭殃。更糟糕的是,她总爱拿我们上官家人做庇护。”上官达摇了摇头,走进府内。
按照高夫人和上官均的意思,凡是送礼之人都要给他们相应的回礼,可就在整理祭祀物品的时候,管家意外发现香菇包里藏有一张银票,面额足有五千两,他没有吱声,而是将银票交给了夫人。
晚上,上官均和叶祖洽、窦莘、林灵素趁着农历十五的月光走在官坊墟的小道上。
上官均看了看林灵素,问道:“你可否留在我的身边,做些力所能及之事?”
“不是我不愿意跟随大人到光泽任职,我林灵素只有一些鸡毛蒜皮的道功而已,还是回到汴京城跟着苏大人过日子。再者,凡事都有个先来后到,我起初是跟苏大人的,苏大人对我不薄,没有理由离开他。”
上官均点了点头,深深叹道:“也对,苏大人的身边虽然有个高俅,但他更加看重的还是你。再说,苏姑娘在临嫁之前不是要你全力照顾好苏大人?为人要有诚信,既然答应了人家,就不能失信于人,必须坚决办到。”
四人走着走着,不知不觉便走到了官坊墟的水口处。
上官均走到叶祖洽的身边,拉着他的双手,轻声问道:“义弟可还记得此处?”
“怎么不记得?我永生永世都不会忘记。” 随后祖洽紧紧抱着义兄上官均,深深忏悔:“皆是祖洽不好,义母为了我冒着被传染天花的危险,收留我们母子,可我做的都是一些什么事?得知师妹喜欢义兄,就想尽办法搅 和,看见王宰相的女儿王芳笃爱义兄,又千方百计破坏,甚至和蔡京一起以匿名信的形式将义兄和王小姐的事情告诉了宰相。”
上官均连忙制止道:“过去的事就别提了,大家都会原谅你。”
见叶祖洽渐渐平静下来,上官均将窦莘叫到祖洽跟前,缓缓说道:“恩怨就此翻过,以后你们还是兄弟。” 窦莘笑了笑道:“我早就不记恨祖洽义兄了,再说义兄的父亲不是还留下我窦莘吗?要是信州知府让别人行凶,定然将窦家赶尽杀绝。窦莘要求皇上重新查案的目的不是针对已逝的叶捕头,而是为了揪出幕后凶手王松,给死去的窦家亲人一个交代。现在我也想清楚了,我虽说跟了义父很长的时间,可对查案、审案一窍不通,还是皇上了解窦莘,故而让窦莘离开刑部,重新任命窦莘为相州知府。”
上官均大声笑道:“不是你不会侦案、审案,而是你被仇恨蒙住了眼睛。不过,离开刑部也很好,整天把心思花在破案上,如此用脑,对身体不好。”
叶祖洽也大声朗笑,激动地说道:“对,对,对,像我就不适应京城的生活。”
上官均拉着祖洽和窦莘的手说:“不管做什么,我们都要心安理得,问心无愧,只有这样,才能够上对得起朝廷、对得起皇上,下对得起亲人朋友、对得起黎民百姓。”
窦莘、祖洽连声叫好。
此时林灵素走到他们中间,疲惫地问道:“我都要困死了,大家可以回去吗?”
三人大声回应:“现在可以回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