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章 书信动人
作者:
雪原 更新:2023-07-27 08:15 字数:2319
上官凝让义子窦莘送信给高太后,那是因为他知道自己时日不多,若再不利用自己与太后的特殊关系来帮助窦莘,自己会于心难安,死不瞑目。
窦莘揣着书信,饱含着热泪地退出了老爷的房间,随即便呜呜咽咽地朝着长寿宫的方向一路奔来。
宫门一守卫看了看窦莘,冷言冷语地嘲笑道:“瞧这身打扮,料想也不是什么官儿,是否应试落第,无颜返乡见父母,故而要面见太后,以求得一官半职。”
“皇上驾到。”总管太监李宪的叫唤,打断了那个守卫不停的话匣。
见皇帝缓缓地走下龙辇,窦莘连忙跪地,口呼万岁。
见此,四名守卫分立宫门两侧,诚惶诚恐。
“草民亟须见到高太后,冀皇上予以成全,准予进宫。”
眼看着皇上就要被服侍太后的邓琳公公领进长寿宫内,窦莘慌忙趋前,斗胆恳求。
“面见太后,所为何事?”
“草民受人之托,不知何事。”
“皇上,您还是探望太后要紧,别听这无名鼠辈的枉口诳舌。”李宪极力劝阻。
赵顼没有理会李宪,而是感到无比有趣地接连发问:“是受何人之托?太后贵体抱恙,容不得他人惊扰、打搅,朕是否能够代劳?”
窦莘用力地摇头,大声地泣曰:“皇上,草民的老爷已病入膏肓,医药罔效,若不按他的要求去做,草民宁死也不回头!”
“大胆刁民!竟敢要挟皇帝,拒绝皇上好意,尔等守卫都是干啥吃的?还不将他轰了出去!”李宪忍无可忍,厉声斥责。
四名长寿宫的守卫拿着长枪,慌忙走下阶梯,驱赶窦莘。
赵顼朝身后的四个守卫摆了摆手,随即轻声细语地对李宪说道:“还是让这后生进去吧!或许他的老爷正是母后娘家的亲人。”
为泄自己在福宁殿被儿子气得晕倒在地的心中怨气,太后不是先召见高高在上的大宋皇帝,而是先召见妹夫的义子窦莘。
见母后的心腹太监从内房出来,赵顼极其疑惑,无比担心地连忙询问:“邓公公出来做啥?万一那个自称草民之人是个胡作非为的歹徒咋办?”
“皇上尽管放心,当太后接过那个自称草民呈上的书信之后,竟然激动得流下眼泪,她要小的出来,想必是…… ”
“想必是什么?”
“小的只是猜测,那个自称草民之人的老爷,要么是太后蒙城的兄弟,要么是太后邵武的妹夫。”
“没想到,朕乃母后之子,所了解的事情还不如服侍她的太监邓琳多。”
“是小的嘴贱,小的罪该万死!”邓公公扑通跪地,使劲地掴着自己的嘴巴。
“公公没错,无须责罚。”看了看嘴角被自己打得不断淌血的邓公公,赵顼急忙躬身扶他。
见窦莘低声哭泣地走了出来,赵顼连忙询问:“怎么了?为何如此伤悲?”
窦莘抽抽噎噎地哽咽道:“皇上,太后传您。”随后便快步如飞地走出长寿宫。
“皇上不是说母亲‘爱屋及乌、任人唯亲’的吗?看看这封信里都说了些什么?”
高氏难抑激动之情,把上官凝写给自己的书信,用双手递给了当皇帝的儿子。
赵顼认真地看着上官凝写给母后的书信,竟然被信里的内容感动得热泪盈眶。
看完书信后的皇帝,面对着母后连连叹曰:“姨夫的要求合情合理,不能让他再受委屈。”
“皇儿也同情上官凝?”
“母亲不该如此对待姨夫上官凝。若不是太皇太后前些日子告诉仲铖,孩儿又哪知上官均是我的表兄弟?”
“皇上连祖宗之法都不要,还要什么表兄弟?那个叶祖洽纯粹是为了讨好皇上和宰相,才会文不搭题地胡诌一通,把太祖、太宗说得一文不值,还辱骂自己的老祖宗。难道皇上的改革,是要与太祖、太宗制定的法度悖道而行?”
“母后千万别生气,眼下是新法推行的攻坚阶段,若是停滞不前,旧法必然反扑,之前的努力就会前功尽弃。叶祖洽的策论文章虽有瑕疵,但变法精神值得赞颂,在眼下新政人才匮乏之际,叶祖洽…… ”
“别给本宫谈什么新法、旧法,就说上官凝的要求怎么办?”
赵顼连忙说道:“就按姨夫信中的要求办,窦莘可先在刑部做个官员,日后再量才录用给予提拔。
上官均是朕的表弟,朕不是任人唯亲,而是任人唯贤,不管旁人如何口舌,只要对新政的实施有利…… ”
“别啰唆了,一扯新政,本宫胸闷!”
上官凝的书信里除了要求太后关照窦莘之外,还希望太后能公平对待他的次子上官均,别让彦衡做她外戚的楷模,走父亲的老路。信里还谈及自己和妻子是如何遵循太皇太后的旨意,履行自己当初的承诺。曹氏将外甥女高源源许配给铜陵县尉上官凝是有前提条件的,那就是要让上官凝和高源源成为她约束外戚行为、严守妇德的楷模和榜样。上官凝只是一个小小的县尉,他无力对皇后的要求提出异议,况且皇后的目的是为了朝廷,避免其弟(曹佾)干预朝政。
根据曹皇后的要求,上官凝和高源源写了做出保证的协议书,即婚后高源源只能在丈夫的老家生儿育女,服侍公婆,不可跟随丈夫赴外地生活,且规定上官凝每年回家一趟,还不得向外透露自己与曹氏的任何关系。
在保证协议书上签字后的上官凝不久便带着高源源回到了家乡邵武。
上官凝始终遵守承诺,不向外人透露任何妻子与曹皇后的关系信息。
没过多久,上官凝因政绩卓著被吏部派到江西分宁做知县。
嘉祐八年(1063年)农历三月,仁宗逝世。四月初一,曹氏发布遗诏,赵曙继承皇位。
曹皇后成了曹太后,而从小就被曹氏带进皇宫,之后与赵曙成亲的外甥女高滔滔成为皇后,曹太后随即将高源源和上官凝的保证协议书交给了外甥女高滔滔。
而当上官凝将信州疑案呈报给洪州知府,欲帮窦家惩办凶手之时,朝廷又把他调到山东安丘当知府。
见一年返乡一次的丈夫气喘吁吁,咳嗽连连,高源源只好写信求助姐姐高滔滔,希望她看在同气连枝、金兰之谊的分上,让丈夫上官凝尽早返回自己的老家。
高皇后根本不去理会妹妹高源源的苦楚,始终将妹夫作为娘家男丁学习的楷模,她的威望也陡然上升,其人气超过仁宗时期的小姨曹皇后。
治平四年(1067年)正月初八,赵曙因病驾崩于福宁殿,享年三十六岁,高滔滔只当了四年的皇后,便被擢升成了皇太后。
太后为了防止娘家兄弟贪得无厌,再次将上官凝抬了 出来,见政绩卓著的上官凝都只是一个五品知府地方官,其他同为外戚的高家兄弟,又哪敢向她提出过分的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