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三章 雪原上的英雄壮歌
作者:
越越 更新:2022-12-02 21:00 字数:1888
深夜,合上《林海雪原》的扉页,心里久久不能平静。窗外是淅淅沥沥的秋雨,心里所想的全是那冰天雪地的东北大平原之上,解放军战士们那灵巧敏健的身姿……
故事发生在抗日战争刚刚结束,解放战争尚未大力开展的东北地区,那时候国民党在东北地区成立了由伪满官吏、地主、恶霸、土匪等组成的“中央先遣军”,这群乌合之众以许大马棒、座山雕、马希山等人为首,他们分别集结残股,依据东北地区密林里的地势,长期进行暗杀破坏,手段残忍无比。
整个故事是以仇恨和鲜血拉开序幕的:作品主人公少剑波在训练兵士时接到紧急任务去援助被土匪袭击的杉岚站,等他们到达杉岚站时,入目的却全是一片血淋淋的惨状:地上仅余下裤衩裹体的年轻妇女被残忍剖腹后内脏肠道流了一地,尚有余温的炭盆里埋没着老妇人仅剩下半解的身体,随处可见的人体残肢,被摔死或挑死的孩童……这一幕又一幕的惨状冲击着少剑波等人的神经,可当他们走至山上,发现树林里姐姐和她的伙伴被铁丝串住的一串头颅时,少剑波对土匪的恨意到达了无以复加的地步。
身上背负着父老乡亲及最亲爱的姐姐的血海深仇,少剑波组织了36人的小队开始了剿匪的艰难历程,那无声的雪原见证着战士们的机智与勇敢。战士们有时会在山洞里入睡,与野兽为伴;有时又横跨山涧,露宿雪窖。条件是无比艰苦的,但解放军战士们的意志又是无比坚定的,他们深知自己的责任,知晓自己背负着父老乡亲们的热切,从不敢懈怠半分。于是,便有了奇袭奶头山、智取威虎山、围剿大锅盔等动人心魄战役的呈现。最终,经过了艰苦卓绝的斗争后,“中央先遣军”终于被消灭,林海雪原上也恢复了和平。
在作品的讲述中,作者塑造了各类英雄人物,但杨子荣却是给我留下最深刻印象的。
小说中说杨子荣与传统的解放军战士不一样,一身土匪气。他精通各种土匪黑话,但又具有过人的智慧与胆识。他想出了只身潜入威虎山内部,与队友们里应外合的方法来消灭威虎山的方法。在威虎山里,他又通过了座山雕的种种刁难与考验并取得了他的信任。在最后的紧要关头“百鸡宴”中巧妙布施,最终与战友们配合将土匪一并歼灭。杨子荣身上的胆识与勇毅是我们不得不敬佩的,他身上涌动着的大无畏的献身精神和高尚的革命精神是永远都在闪闪发光的。
书本的扉页上是这样写的:“‘以最深的敬意,献给我英雄的战友杨子荣、高波等同志。’这是《林海雪原》全书的第一句话,也是怀念战友赤诚的一颗心。”在创作《林海雪原》之前,曲波是从未有过文学写作经验的,但他却参与了在雪原中剿匪的种种。在医院疗伤之时,他便不断地向旁人讲述自己和战友并肩作战时的英勇事迹,在怀念战友的同时,他的心中也萌发出一股要把这些回忆由语言变为文字的想法。于是,这位没有任何文字工作经验的军人,拿起了笔杆,洋洋洒洒将回忆谱成了一本壮丽的英雄史诗。可以说,作品中的每一位角色都有其现实原型,主人公少剑波也是作者艺术加工后的自己的化身,这也更好的提高了我们阅读作品时的代入感。
由于作者未有过文学创作经验的缘故,《林海雪原》中的不少人物语言及相关描写都是缺乏文学性的,甚至从某一方面来说,作品的模式是有些固化了的:具备一定传统形象的“儒将”少剑波和美丽活泼的医护人员小白鸽套入的是“英雄美人”的传统理想模式,作品中的解放军战士以一敌多,巧妙地化解各种危机不免让人感到有对抗日神剧中“手撕鬼子”戏份的熟悉。但是,小说在极具浪漫情怀的同时,又有着无与伦比的闪光点。书内刻画的少剑波、杨子荣、高波等英雄形象,无疑是对解放军战士们伟大革命精神和爱国主义热情的讴歌和赞颂。此外,小说全篇都在提“集体”这个词,在剿匪的过程中,分队成员有着奉献集体的忠诚情怀,哪怕在描写杨子荣孤身潜入威虎山时,也没有宣扬个人英雄主义,反而将这些事迹化作集体的力量,转换成了对英雄集体的讴歌和赞颂。
“为人民事业生死不怕,对敌人一定神通广大。”这句豪气万丈的语言背后,是解放军战士们共产主义精神和革命英雄主义精神的写照,或许他们在选择这条光荣又伟大的道路时便早已将生死置之度外,将中国的未来和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放在了至高无上的位置。
或许有人说,那个年代的革命历史小说太红太专了;或许有人说,那些小说的文学价值并没有其他小说那么高。可是,一个有着血性的民族又哪能没有民族英雄?那穿梭在雪原中的灵敏身影,那在草棚下冻的紫红的憨厚脸庞,那将人民群众视作骨肉亲人,与土匪斗智斗勇的解放军战士们何尝不是我们的民族英雄?如今战争硝烟已经散去,难道那份对英雄的向往和敬意也会随之消散吗?
窗外的雨依旧在淅淅沥沥,将书本放下后眼前仿佛出现了那雪原之上滑过的身影,皑皑的白雪和猎猎的寒风都在争相传颂着那首属于解放军战士的英雄壮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