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流动的历史画卷中感受岭南文化——读阿菩小说《十三行》
作者:
刘妍 更新:2020-08-15 11:03 字数:1996
20世纪初,广东人在“地球村”的经济实力不容小觑。雄厚的经济基础,让岭南人也颇有底气。回顾岭南经济崛起的历史,可追溯至18世纪清朝乾隆皇帝作出的决策——“一口通商”。当时的乾隆下令撤销所有沿海各关,只保留了广东的粤海关。粤海关是行政办公的衙门,日常商品交易的场所就是“十三行”。因对外贸易而繁荣,广州成为直通欧洲、美洲、非洲、东南亚的海上贸易起点。独特的地理环境优势使得十三行成为当时“省港澳”地区的中枢。可以说,十三行百年的荣辱兴衰是一部极具岭南文化特色的史诗。走在今天的荔湾区街头巷尾,目光所至的排排西关大屋、骑楼间,仍能寻觅到两百多年前十三行的富庶和荣耀。
作为中国近现代先进思想的发源地、改革开放的先行者,广东文化、岭南文化具有独特的历史价值。广东省网络作家阿菩深入挖掘岭南文化、粤港澳大湾区文化历史,推出由花城出版社出版的历史商战小说《十三行》,使看似遥远的十三行进入了读者的视野。《十三行》系列共有三部六本,《十三行第一部崛起》是开卷之作。这本以描写清朝商战为内容的历史小说,以时间为经,以广州十三行重大历史事件背景为纬,纵横交错、错落有致,形成一幅幅流动的历史画卷。它以十三行首富伍秉鉴的生平为创作蓝本,写出清朝时期十三行发展的兴衰荣辱,以小见大,折射时代特点、历史风云,是近年来少有的以十三行为主题的作品。
该书主要讲述十三行富商吴国英幼子吴承鉴,在家族巨变危难中,接下大当家责任,带领吴家(宜和行)在多方夹击中反败为胜,从一个只知挥霍的纨绔子弟,不断成长蜕变,直到坐上十三行总商的宝座,成为世界首富的传奇故事。
小说着重描绘了吴承鉴的成长史,赞美其临危不乱、迎难而上的气度与进取精神。逆境之中,吴承鉴表面依然自我、欢笑轻松,并不顾局势恶劣,坚持要为父亲做寿,但实际隐秘地动用以往积累的各种人脉和经验,与商业对手博弈,让宜和行因势转进,吞并了对手产业。经此一事,吴承鉴一鸣惊人,稳固了宜和行在十三行中的地位。厚积薄发,砥砺前行,不正是时代所需要的吗?站在改革开放前沿的现实土壤上回望十三行,会更觉韵味悠长。
《十三行》作者遵循现实主义精神和创作方法,用真嗓音发声,真心真实地表达书写,用作品呼唤“吴承鉴”似的人物彰显的精神。作者以较深的史学功底和动人的故事情节将和珅、乾隆、嘉庆、如妃与十三行商帮千丝万缕的联系作了细腻生动的描写,布局巧妙、层层递进,塑造了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呈现出性格丰满的人物、描写深入的历史细节。同时也让人们看到,粤港澳大湾区中各行各业都有数不清的“吴承鉴”,他们虽外在表现各异,实则骨子里“不服输”,在危难时更是表现出突出的担当意识和责任感。
小说中对日常生活的细节描写精细微妙,如花市十二钗、“南狮”、光孝寺、“吃过夜粥”的再现和民俗童谣典故的运用恰到好处。面对精致的日常生活描述,读者很容易产生共鸣和代入感。小说所选取的故事和大背景,既具有浓厚的广东地域风情和广府特点,也不失某种世界性价值。
从中国网络文学发展的脉络中看,《十三行》的出现似乎有种历史必然性。1991年,北美留学生创办的第一份中文电子杂志《华夏文摘》上刊登少君的《奋斗与平等》,被认为是最早在网络上发表的小说;1997年,罗森连载的《风姿物语》,被认为是第一本真正意义上的网络小说;1998年,蔡智恒在台湾成功大学BBS上连载的《第一次的亲密接触》,被认为是最有影响力的“第一本网络小说”……其实,有关“第一”的概念众说纷纭,不过是前缀的限定范围不同罢了,网络文学的本质仍应是与时代同步伐,贴近人民心灵、反映人民心声。对经历了二十余载发展的网络文学来说,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网络文学大步迈进过程中应汲取的宝贵资源,《十三行》正是在新时代背景之下产生的一部挖掘历史、观照本土文化的网络文学作品。
创新是文艺的生命,原创是竞争的力量。《十三行》2018年开始在网络上首发连载,一直受到粉丝的关注。近年来,网络文学原创作品改编成影视作品比比皆是,较高的改编率源于它的创新性、原创性、现实性。“大道至简”,当下的网络文学作家,不再是二十年前的网络文学发展的初始阶段,不再只是一部分人闭门造车、自娱自乐,他们知识结构不断提升,且与时俱进、开拓创新。他们的创作源泉,逐渐由幻想转向了生活、个体经验及文化历史。越来越多网络作家迈开脚步,走出小房间,背起电脑,彻底地把自己融入现实生活之中。
在今天的创作中,文学越来越多地与电影、动漫、游戏等多种艺术表现形式结合,跨界融合、破局重生,启迪作家打破某种特定艺术形式的拘束,不断开阔视野,为作品注入新的可能性。在这个意义上,网络文学呈现出了勇往直前的开放性和探索性。作为粤派网络文学书写岭南文化的一次颇具探索性的尝试,小说《十三行》亦在努力尝试跨界突破。笔者了解到,该作品目前正在进行影视改编,期望通过更鲜活可视的艺术媒介,让更多人了解十三行,关注十三行的历史和文化意义。
来源:中国艺术报 作者:刘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