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 、 IP的流变与趋势
作者:吴长青      更新:2020-08-03 16:46      字数:1363
    如果把IP看作网络文艺在特定发展时期的产物,特别是在“网红”经济时代的一种权宜之计,也未尝不可。但从长远来看,这是暂时的。分众、分层、分流是必然趋势,特别是在创作数量积淀到一定程度时,受众对市场的依赖将由作家选择机制向优质作品转变,IP可以看作是小循环的创意经济,而完善的市场机制必将向差异化、分众化的优质作品转移。这样来说,基于作者优选的IP必将受到挑战,这也是对网络文艺发展的回应,受众必然在丰富多彩的生活之上,对于内容形成新的需求。

    IP不再是统一素材或题材的“变体”,而是向综合类纵深挺进,甚至会在一个大“类”上精进,这对创作者必将形成新的挑战。特别是经过一段时间的积淀之后,在业内资深艺术家的参与下,通过对文艺素材、行业等大“类”的分层,分类、分批次地进行分拣,然后推入优选,在国际范围内也可以进行版权的区块链分销。

    在一定意义上,这既需要国家对网络文艺标准进行确立与规范,也需要民间形成一种积极的“差异中的共性认同”自觉意识;这既需要对传统文化的尊重,也需要参照文明社会的价值,建构一种合乎民族特性、顺应时代发展的网络文艺美学观。从这样的层面上来说,IP的流变会促使网络文艺创作主体逐步趋向于对大循环的认同。

    与此同时,IP产业文化的积极作用正在释放。它会潜移默化地推动行业向优质、高效的方向发展,并影响多产业的深度融合。关于对未来的展望,有专家指出:“泛娱乐产业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信息消费与实体消费同步升级的大潮中,IP将进一步成为产业融合的‘酵母’,与农业、制造业、服务业进一步结合,形成‘IP+产业’的新模式,成为产业品牌升级、文化升级的新风口。”⑥

    当然,随着互联网技术以及运营水平的不断提高,IP的发展也存在着许多不确定的因素。所以,既需要对互联网与文艺形态进行融合研究,也要对网络文艺的单一形态进行研究,扬长避短,相互促进,达到两者之间的互容共享。

    互联网文艺是跨界文艺,需要多层次、复合型人才的参与,这对人才培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我们既要注重基础创作和运营人才的培育,也需要对科技人才进行培养。伴随着AI、VR、物联网、区块链等现代技术的发展,文艺也会变得异乎寻常的活跃。新的创新方式正在不断涌现,新的IP模式也将会在不远的未来横空出世。

    从某种意义上说,网络文艺的发展既是诞生IP的直接推动者,也是IP流变的外在客观环境。利用IP的聚合作用促进产业发展,将是未来网络文艺融合行业、产业生态的一支重要文化力量。

    总之,建构网络文艺“以人民为中心”的美学观,其核心在于网络文艺能否在新时代承担起增强人民文化自信的责任,特别是在当前人民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不平衡、不充分的现实面前。要影响到人们的现实生活,创造出一种以“实现人民对于美好生活向往”为内核的、“网络现实主义文艺”的精品力作,便要接受巨大的时代挑战,也要勇敢地担负起这样的使命。网络文艺走在生活的第一线,也是距人民大众最近的文艺样式,因此,网络文艺工作者需要沉下心来,谦虚地走到人民群众中间,发现他们的疾苦,更要挖掘他们勤劳、勇敢、善于吃苦、乐于奉献的精神品格,积极充分地发挥好网络文艺反映主流价值观的作用,不可停留在表面的娱乐层次。让人民真正成为网络文艺创作的主力,也是网络文艺内容的主要内核。只有这样的力量汇聚起来,才能真正建构网络文艺现实审美的人文基础,进而成为牢不可摧的文化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