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章 史静苦练基本功(二)
作者:
笨笨的姥爷 更新:2020-03-26 11:52 字数:2208
想到文建国的时候,史静会微微一笑,那是一个正派人。正派得似乎少了一点七情六欲。她也没有想过,这七情六欲究竟是好,还是不好?
听说下放的那一天,他背着一个大大的感叹号,走在队伍的最后,那样子一定是挺滑稽的——他不是那种喜欢张扬的人。他那么一个大个子,整天面向黄土,背朝蓝天,将来是要早早地伙腰驼背的。他一辈子就在农村了?
史静也会莫名地发呆,是为文建国,也不是为文建国。她已经好多年没有看见他了。如果真的见面,说什么好呢?也许用“感叹号”揶揄,是一个不错的开场白——这时的史静笑得很开心。可他一个“老农民”回城探亲,我能这样拿他开心吗?史静心里生出些许同情和怜悯,答案自然是否定的——自然也笑不起来了。
等到她真的开始与文建国有亲密交往的时候,她早就将“感叹号”忘得一干二净,脑海里也不再出现老农民的形象了。
史静工作早,躲过了(下放)一劫。履历上与多数同龄人不一样,是值得庆幸,还是应该惋惜?当时她与文建国没有联系,如果有联系,如果可能在感情上发展一段感情,那会有一种什么样的结果呢?
其实人生活在“如果”之中未必不是一种幸福。“蔡戈尼效应”,“得不到的才是最好的”,让“最好”的长期处于一种若即若离的状态,而在最后,“如果”成为“现实”,那是否是一种功德圆满呢?当然现实中的人,谁也不愿总是生活在“如果”之中,那时候的文建国和史静也不懂得什么“蔡戈尼效应”。所有的一切,上天自有安排。
史静同学在学校文娱演出中表演的舞蹈,在非专业演员里是不可多得的,那一段《白毛女》选段“北风吹”的舞蹈,成为江州市红旗中学校史上的经典节目(有照片为证)。
史静进入专业团队,无论是专业化水平,还是年龄,均算小字辈。
旧社会做学徒的,得吃“三年萝卜干饭”,师傅就是父母,说好听点,对师傅言听计从;说难听点,面对师傅的任何刁难,打骂,都必须忍辱负重,甚至必须为师傅倒夜壶的。
新社会,国家的事业单位,不至于去“倒夜壶”,但对师傅,对师兄师姐,对领导毕恭毕敬还是必须的。
史静的指导老师姓斐名燕,27岁,是艺术院校舞蹈专业毕业的专科生,原先在省级文艺团体领舞,后来跟着部队转业的丈夫回到了江州,成为市文工团独舞的台柱子,风光了两年。一年前生孩子,她坚持不哺乳,坚持练功,很快就恢复了体型。她为自己骄傲,但也开始常常出现“美人迟暮”的自我感叹。想想她也有点后悔,好像自己还在省团的话,那就是省团的台柱子,那舞台要比江州的大多了。
在史静的起始课上,斐老师开口先是一溜串的颜语、俗语、名言、警句: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夏练三伏,冬练三九;师傅领进门,修行靠个人;拳不离手,曲不离口。然后大谈自己在省团怎样怎样,在市团怎样怎样的光荣历史。
她说在省团,人称“小飞燕”,如今到了市团已经没有飞的条件了。是她自己折了翅膀,还是有人绑缚了她的翅膀,她没有说明。她絮絮叨叨地说了不少。
第一堂课,史静认为斐老师是为徒弟好,只有懂得了这些道理,才能练好基本功。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师傅是榜样,徒弟自然要向师傅看齐,谁不想出人头地,从群众演员,到领舞、独舞,乃至排名首席。
谁都知道那句名言,“不想当将军的士兵,不是好士兵。”
拿破仑虽然其貌不扬,他说的话则石破天惊,他本人也成为十九世纪法国伟大的军事家、政治家,成为法兰西第一帝国的缔造者。但那时不作兴拿资本主义的资产阶级的人事说话,自己知道就行。那时只有毛主席的教导和无产阶级革命英雄的事迹。比如,白求恩同志“对技术精益求精”的精神;雷锋同志的“钉子精神”;文艺是为人民大众服务的;文艺是为无产阶级政治服务的等等。
以后每次上课,斐老师总是不时地,反复地冒出相同的“哼哼(谆谆)教导”一二,史静就会嫌她烦了,也由此判断出老师肚子里的货色恐怕也不会剩有多少了。
史静读小学的时候,学少儿体操,练功,那是业余的,玩玩的。现在端的是饭碗,真格的,马虎不得的。按照团里的要求,史静在斐老师的指导下,一切得从头开始。力量、柔韧性、控制力与稳定性、协调性与灵活性,同步启动训练。
史静没有任何优势可言,练功的时候是非常能够吃苦的,她也没有明确的目标、计划,她只是每天把自己的事情做好,每天把自己投入到无休无止的训练之中。时间一长,当然也有乏味的时候,特别是较长时间坐冷板凳,没有舞台,没有鲜花和掌声,那也是对年轻姑娘的一种折磨。
“六根清净”“四大皆空”“青灯黄卷”“三四八戒”,等等,史静还不懂,但她知道(比丘尼)尼姑在尼姑庵里也不过如此吧?
舞蹈队里也有同龄的男生,女生已经进入开花的年纪的时候,同龄男生往往还生涩懵懂。在少年阶段,同龄人中的男生明显比女生小了一个档次。在史静眼里,同龄男生就是男孩子。
史静的大哥史刚在三线工作,吃的技术饭。他对自己的小妹从事舞蹈专业持保留态度。小妹有这个天赋,他又不好阻拦,毕竟有了(幸亏有了)一份还不错的工作,否则就是后来的下放。但他一再告诫史静,多学点文化知识,总是有用的。起码要把初中和高中的文凭补回头。切记切记!
当《英语九百句》刚刚在国内出现的时候,他就寄了一本给史静,还有配套的磁带。他说,女孩子语言能力强,多掌握一门语言,今后即使在工作派不上,对教育下一代也是有帮助的。
当时史静的初中文化已经补习完毕,有了初中文凭。说是补习高中课程吧,这才补习了一年,在校生的书都不读了,谁还有心思给你校外生补习?大哥寄来的《英语九百句》正好有了用武之地。史静只要闲下来,就是捧着《英语九百句》,配上磁带开始学鸟语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