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 几多真相几多假(一)
作者:
笨笨的姥爷 更新:2020-02-19 22:43 字数:1994
历史告诉人们的真相究竟有多少?我在”文革“以后,常常反思这一问题。可根据人们看到的历史(书籍和各种信息),往往又是说不清的。史学家们说清了没有?难说。历史是否是为我所用才是历史,不为我而用则是一张废纸?我无解。 ——文建国写作笔记摘录
“月亮在白莲花般的云朵里穿行,晚风吹来一阵阵快乐的歌声。我们坐在高高的谷堆旁边,听妈妈讲那过去的事情。……”这是一首旋律流畅动听,优美柔和,富于诗意意境的儿童歌曲。不对,只能说它的第一部分如此,第二部分是什么,就是“妈妈讲那过去的事情”究竟是什么事情,文建国无法表达出准确的含意。用过去的话说,什么阶级说什么话,文建国阶级立场有问题。好在如今难得提起阶级、阶级斗争的话题了,这话就可以说说了。
文建国曾经用小提琴把这首歌演绎得出神入化,在全市器乐比赛中获得少儿组西洋乐器一等奖。只是他后来放弃了小提琴的爱好,煞是可惜。
时间跨入了21世纪以后,文建国曾经在电视上多次看到歌手蔡国庆演唱《听妈妈讲那过去的事情》的歌曲。蔡国庆在电视舞台上表演这首歌的时候,和一群小女孩反反复复地只演唱第一部分,“那过去的事情”是什么事情呢,唱来唱去还是那么一句,后面就没有了。蔡国庆们唱得很愉悦,完全颠覆了原歌曲的韵味和意义。不排斥蔡国庆们的歌唱水平和表演水平,也不怀疑他们的演唱,可能是正符合当下青年人的口味,甚至也符合富有诗情画意的中老年朋友的口味。
这第一部分是所有人都可以接受的,无论是曲还是词,真的是至善至美,至于第二部分往往就忽略不计了?文艺作品中的普世价值是永存的,而时代的,阶级的,人为的烙印,只有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才有其存在的价值。文建国对这种断章取“曲”的做法很是反感,可他又无法改变那些个演员的作派,虽说不是演员个人所能决定的。
文建国后来看过一则报道说,德德玛成名曲《美丽的草原我的家》——在一香港人的建议下,修改了歌词(原歌词里有“大庆”“大寨”等),而使之成为“绿色的歌”。度娘告诉我们,绿色代表意义为清新、希望、安全、平静、舒适、生命、和平、宁静、自然、环保、成长、生机、青春、放松等。建国感叹,食品要绿色,环境要绿色,文学作品也要绿色,这绿色才是人类的天然伴侣呢。文建国积极地接受了“绿色”观点。“绿色”,应该成为人类历史发展的动力和目标才好。
如果说《听妈妈讲那过去的事情》第一部分,无论是词是曲都可以算是“绿色”,任何时间任何地点都是受众喜闻乐见的话,第二部分则是红色歌曲。上“绿”下“红”,上个世纪四五十年代出生的,受过红歌传统教育的人不知作何感想。大姑娘穿衣打扮,上绿配下红,大红配大绿,显得土不拉叽的,虽说可能是代表着穷山沟子里的一种喜庆色彩,但一般(强调一般)而言,从审美的角度,是不受人们待见的。也许这一审美观——肯定或否定——也都只是地域性的。
从暮春到中秋的夜晚,或繁星满天,或皓月当空,建国常常和父母坐在庭院里,他拉小提琴,父亲吹口琴伴奏,有时是分别独奏,母亲总是习惯地跟着旋律舒展她的歌喉,虽然她没有完全放开她的嗓音。《莫斯科郊外的夜晚》《喀秋莎》《山楂树》《小路》《美丽的哈瓦拉》《红河谷》《宝贝》等等都是保留节目。父亲最喜欢的是《渔光曲》,这是他自己约定俗成的压轴戏。只要是吹奏或低吟《渔光曲》了,建国的母亲便知道应该收场了。开始,建国不晓事理,还在自娱自乐,经过母亲两次暗示,他就习惯了。但那时他不理解父亲为什么喜欢《渔光曲》,在文家大院以外的地方,他很少听到过《渔光曲》。
文建国结婚以后,有一次他偶然想到了,就问母亲,为什么爸爸特别喜欢《渔光曲》?他母亲脸上乐开了花,建国甚至还发现母亲的脸上居然露出有少女的羞涩。母亲告诉建国,第一个原因嘛,是跟你父亲谈恋爱的时候,他请我看的第一场电影就是《渔光曲》,这是它的同名主题曲;这第二个原因,是没有一定的生活阅历,无法理解《渔光曲》动听的内涵;第三个原因,是它更适合中老年人口味,曲调舒缓。你可以想象,在茫茫的大海上,“云儿飘在海空”“东方现出微明”“又是东方太阳红”,是不是既写实,又浪漫,还充满着希望。
既然如此,建国对《渔光曲》也开始用心了,越是用心,越是感到《渔光曲》真的很好听,而且很适合自己的个性,可能也是比较适合整个文家大院的个性吧。
其时大哥怀祺和二姐怀华已经读中学了,他们偶尔加入进来,但由于学业紧张,也只是享受小憩片刻的待遇,然后就会自觉地回到书桌上。
周围的邻居常常闻声而来看热闹,可一有人来,文家人借着倒水端凳子的机会也就停止了刚才的自娱自乐。他们不愿意被他人打扰,尤其是父亲,那脸色有时很难看,好像是阳春白雪掺杂进了下里巴人,又好像觉得对牛弹琴是一件忒没意思的事。于是他就主动回避,躲进房间。那与邻居们寒暄的事宜,自然就是女主人的职责了。
建国长大后,曾经分析过父亲的作派,认为那是父亲与世俗居民存在着的一种天然的鸿沟,一如后来的代沟,孰是孰非是难以作出准确判断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