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一章:精准扶贫,一场没有硝烟的战争
作者:
白云 更新:2019-09-18 07:41 字数:3776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一个标志性的指标是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最终达到共同富裕。贫穷不是社会主义,只有改变贫穷落后的面貌才能让中国跻身于世界大国之列。打赢脱贫攻坚战,重在施策帮扶。现在剩下的农村贫困人口大都处于深度贫困,减贫成本更高、脱贫难度更大,再加上重大疾病、自然灾害、缺少资金、技术缺少等因素,致贫返贫问题非常突出,稳定脱贫基础十分脆弱。这些问题都对打赢脱贫攻坚战带来新的考验,更要求扶贫第一线的干部在落实国家扶贫政策上不打折扣的抓落实;在制定帮扶措施时要结合贫困户的家庭实情开展,力争政策帮扶发挥作用到位。打赢脱贫攻坚战,重在真情奉献。脱贫攻坚战是一场没有硝烟的战争,是一场“不获全胜绝不收兵”的征程。作为基层一级的扶贫干部和相关集体派驻的扶贫工作人员,处于这场战争的最前线,也是这场战争的前锋。
如果说当年“彝海结盟”的红军战士,在毛主席和党中央的正确领导下;不畏艰难险阻过大凉山抢渡大渡河是为了北上抗日,保家卫国。那么在和平年代,无数个党员扶贫干部;在习近平总书记和党中央的正确领导下,就像当年的红军战士一样;战斗在大凉山,打赢这场没有硝烟的脱贫攻坚战。扶贫干部们舍小家顾大家,为了贫困地区的老百姓早日脱贫、呕心沥血工作在基层第一线;心中有多少苦和多少泪,只有他们自己才知道。更让人痛心的,很多的老百姓脱贫了,一些扶贫干部却以身殉职倒在了扶贫的道路上。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毕业后成为凉山州审计局的彝族干部蒋富安,2015年8月被派到大凉山深处的美姑县九口乡四峨吉村担任驻村第一书记,他把高寒贫穷的四峨吉村当作自己的家,结婚第4天又回到了高山上。蒋富安一家一户地走,田间地头问,逐个逐个地记,把分隔于高山峡谷的4个村民小组142户村民全部走访。精准识别贫困户,精准调研村情户情。精准调研带来精准施策,蒋富安在四峨吉村推广“借薯还薯”“借羊还羊”等滚动造血的脱贫模式速见成效,不到一年,村里就实现了移民搬迁。一村一幼,通水通电。驻村的日子很艰苦,村委会无法提供食宿,蒋富安和同事们只能住在山下的乡政府,每天上山下山,每次来回就得走十公里的泥巴路。吃饭只有在村民家搭伙,村民们吃什么他们就吃什么,然后塞给孩子“买糖钱”当饭费,晚上,背着挎包摸黑下山。村里最困难的贫困户为交不起安全住房工程款犯难,蒋富安主动找上门借钱给贫困户。2016年8月22日这一天,对于美姑县九口乡四峨吉村的老百姓来说就是一个噩梦,他们爱戴的第一书记蒋富安,因为劳累过度猝死,年仅26岁。噩耗传出,当地老百姓哭成了泪人。蒋富安去世之后,人们才意外发现他生前还欠着国家的助学贷款2万多元还没有还清。
1980年出生的尔古日体,2003年3月入党,扎根奉献彝区基层工作17年,历任昭觉县大坝乡副乡长、武装部部长,大坝乡党委副书记、乡长,宜牧地乡党委书记、人大主席,大坝乡党委书记等职。从1999年12月参加工作以来,尔古日体辗转于昭觉县甘多洛古乡、支尔莫乡、古里工委、四开工委等6个乡镇工作。在妻子眼里,尔古日体就是一个不折不扣的“工作狂”。亲友聚会他‘没时间’,家人生日他‘没时间’,哥哥生病他‘没时间’,舅舅去世他‘没时间’,甚至叫他看病都是‘没时间’。但只要是涉及到乡上的事情,尔古日体总是马不停蹄地去办,只要群众关切的问题,他总是不知疲倦地去忙。
作为大坝乡脱贫路上的“班长”和“领头羊”,尔古日体经常放弃休息时间,全身心扑在了工作上,周末奔波于昭觉和西昌之间联系苗木和建材,长假逐村走访督查项目进展、看望慰问贫困群众。2016年12月1日深夜,尔古日体因长期超负荷工作积劳成疾,引发心脏病猝死。尔古日体的生命永远定格在了36岁。而离尔古日体去世的当天,他还在村上工作了11个小时。
喜德县尼波镇干部马强,从2009年7月参加工作以来,先后担任洛莫乡大学生村官,尼波镇会计、国土员、水利员等职务。2019年1月,马强被抽调到县民政局帮助工作。5月15日,马强在入户走访帮扶贫困户途中因发生交通事故不幸遇难,年仅32岁。马强生前生活勤俭、作风踏实、团结同志、爱岗敬业,作为脱贫攻坚帮扶责任人,他始终心系贫困群众,把贫困群众当亲人,把脱贫一线当作家,经常和贫困群众交心谈心、共谋脱贫发展之路。
脱贫攻坚,这场没有硝烟的战争,每年都有一些扶贫干部永远倒在了扶贫的路上。然而,工作在基层第一线的扶贫干部们,并没有被困难所吓倒,而是用实干精神来祭奠那些以身殉职的扶贫干部们。也正是因为有了党中央的英明领导,广大扶贫干部的无私奉献和社会各级的通力协作,中国的扶贫工作才取得了如此大的成绩。
吴宵,一个从成都舒适环境工作的年轻人,主动请求到国家级贫困村担任第一书记,扶贫工作并非一帆风顺利。为了了解老百姓的真实情况,取得老百姓的信任,吴宵跟着老百姓一起去放牛放羊,帮助老百姓种地,与老百姓同吃同住,他受过伤、受过委屈,开心过、迷茫过。但他始终没有忘记自己的使命:想办法帮助老百姓脱贫致富、解决老百姓在现实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扶贫工作要干好,就必须要有一颗为人民服务的心;你对贫困村民的一个帮助,一次技能培训;也许就可以改变他的一生,甚至他们一家人的一生。”领导曾经对吴宵的嘱托已经深深地映在了他的脑海里,也正是因为这些话,才让吴宵在工作中忘记了所有的苦和累。
2016年9月,吴宵的妻子在成都生下了孩子,这让吴宵非常兴奋,一直和妻子两地分居的他终于回到了妻子身边。可那时小山村正在给建档立卡贫困户修建房子,早一天修好房子就可以让贫困户搬进新房,让他们少一份危险。吴宵虽然人在妻子身边,但他的心却一直在小山村,很多的事情也等着他回去处理。于是,吴宵把妻子和孩子托付给了家人照顾,自己只在妻子身边待了十多天又回到了小山村工作。
2017年6月,四川省安监局出资在吉木尔的莫家的公路旁边,为她建起了一个小超市。吉木尔的莫非常感动,立即找到吴宵说,感谢党和国家对她们家的无私帮助,她愿意把超市的名字取名为“感恩超市”,让自己的孩子永远都记着国家的恩情。得知了吉木尔的莫的真实想法以后,吴宵也非常感动,立即同意了吉木尔的莫的请求,“感恩超市”正式诞生。现在“感恩超市”的生意非常不错,每个月有3000元左右的收入,基本上解决了吉木尔的莫一家人的生活。四个孩子也都进了学校安心上学,一家人生活得非常幸福。吉木尔的莫逢人便说:是共产党帮我建起了新房、开起了超市、过上了好日子,我一辈子都无法报答党和国家的恩情。现在自己只有把子女教育好,将来让他们做一个对国家对社会有用的人才,为国家和社会的发展建设出一份力。
为了丰富村民的精神文化生活,强化感党恩教育。吴宵和五个一帮扶工作组与村民一起创作了小山农民夜校之歌,在参加喜德县举办的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6周年的红歌比赛中,小山村村民作为唯一一支由农民组成的队伍上台参加歌唱比赛。听着平时连汉语都说不清楚的村民用普通话第一次唱着“小山夜校”,吴宵心里是百感交集。通过演唱“小山夜校”让村民真正感受到了小山村村民的主人翁意识,更为自己是小山村村民而感到自豪。
摆脱贫困,不仅要把物质的短板补起来,更重要的是还要把精神的短板补上去。实现“两个文明”协调发展,必须深刻认识到新时代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性、紧迫性,坚持精神文明一起抓,弘扬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加强农村思想道德建设,改善农民精神风貌,不断提高乡村社区的文明程度。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只有物质文明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都搞好,国家物质力量和精神力量都增强;全国各族人民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都改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才能顺利向前推进。作为扶贫干部,要针对扶贫工作出现的新形势、锐意进取、不断创新,让物质扶贫和精神扶贫并驾齐驱,让物质充裕和精神丰沛相辅相成,取得脱贫攻坚战的最终胜利。党员,是基层党组织的一员,是基层群众的主心骨,是“精准扶贫”的中坚力量。在扶贫的道路上有太多的艰难险阻,在一座座贫困高山的阻拦面前;作为党员干部要挺身而出做出表率,在险恶形势中排除万难勇往直前;这些责任与担当都是扶贫党员干部必备的过硬素质,更是当下扶贫工作的需要。
刘承雨,作为四川省安监局技术中心的年轻党员,也被吴宵一心为贫困山区老百姓服务的精神所感动,于2017年6月主动请求去了小山村工作。
“小山村农民夜校”迅速发展壮大让吴宵感到欣喜,取得的成绩让人瞩目。小山村在党和国家、社会各界的扶持、扶贫干部的艰苦努力下,2016年底已经正式脱贫。2017年9月,吴宵圆满完成了在小山村挂职第一书记的工作,回到了四川省安监局工作。刘承雨接替吴宵,担任了小山村挂职第一书记,开始了新一轮的巩固脱贫工作。
“以购代捐”,简单地说就是以购买贫困地区老百姓物品的方式代替直接的物资捐赠。中国的扶贫曾经都是以送钱送物为主要模式。然而,这种“输血式”的扶贫不仅没有达到应有的预期效果,反而在一定程度上催生了贫困户“等、靠、要”的思想,抹杀了贫困群众的内生动力,导致了“年年帮、年年贫”的怪现象。小山村精准识别建档立卡贫困户时,没有被评上建档立卡贫困户的人集体找村书记巴久尔铁滋事就是一个很好的证明。人们都没有想到去劳动致富,而是想着争当贫困户得到国家的资助。可被评为了建档立卡贫困户的人也不知道满足、感恩,一直想索取国家更多的资源。当然了,这样的事情不仅是小山村才有,而是在中国很多的贫困地区都存在着这一消极现象。扶贫不是奖励懒人,而是要帮扶勤劳的人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