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四章:农民夜校,脱贫攻坚文明加油站
作者:白云      更新:2019-09-08 16:53      字数:3650
    “小山村农民文化教育培训夜校”成立初期,村民的学习积极性非常高。可让吴宵没有想到的是,随着时间的推移,到农民夜校的人越来越少。吴宵和帮扶队员立即去走访群众,才找到了原因:原来,只是学习让村民感到有点枯燥、乏味。为了让村民在学习中劳逸结合,吴宵和帮扶队员们根据村民的兴趣爱好、精神文化需求及彝族同胞的生活特点;利用县上配备的便携式广场音箱,在夜校安上了led广场灯;准备好了文体用具,让村民通过在农民夜校唱歌跳舞、打篮球、乒乓球;为他们创造丰富的精神生活,使农民夜校变成了村民业余时间必去的最佳选择。

    学习汉语,传承优秀彝族文化精髓是“小山村农民文化教育培训夜校”的一大亮点。“玛牧特依”,汉语译为《教育经典》,在彝语里“玛”意为教育、训导、劝说之意,“牧”意为智慧、明智、优良之意,“特依”意为书、经。“玛牧特依”就是教育人们做事做人的经书,内容为:文明礼貌者,处处受人尊;蛮儿走亲家,亲家变仇家;贤儿走仇家,仇敌变亲家;贤女到道边,美言传四方;愚女到道边,口水吐道上;贤人一美言,自誉自带着;恶人一恶语,自丑自不见。

    “玛牧特依”是彝族人民在长期的生产与生活实践过程中自发产生的一种教育经,其教育形式多种多样,没有固定的教育场所,没有固定的教育时间,教育形式完全生活化、自由化。其目的就是纠正人们的道德行为,培养人们掌握各种知识,教会人们如何做人。教育内容极其独特丰富,思想内容贴近彝族人民的生活。“玛牧特依”作为一种独特的教育资源,它与人们的日常生活紧密联系在一起,融于生活。因此,这种教育资源非常方便传诵,并且能够及时地得到强化,使人们在自然生活中可以接受到各种教育。“玛牧特依”汇集彝族先民的思想、经验之大成,隐含着终身教育的制度、范围和含义,历来受到彝族人民的遵从、学习、运用、传承和保护,具有很强的思想启迪和教育研究价值。“小山村农民文化教育培训夜校”在教材的编写上,采取了彝汉双语教材,让学员真正了解到了本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经典。“玛牧特依”教学由“一村一幼”教师担任。为了让学员学到更多的专业知识,农民夜校还利用周围的一切资源,想尽一切办法保障教师资源。同时,喜德县委组织部还在县扶贫办、农牧、水务、司法等30个部门择优选聘了46名专家组成讲师团。

    2016年8月3日,四川省委书记王东明在小山村督导脱贫攻坚工作时,对“小山村农民文化教育培训夜校”助力脱贫攻坚的做法给予了充分肯定,并要求全省各地推广小山村的办学模式,指出:要充分发挥农民夜校的作用,帮助村民学文化、学技术、学政策、树新风,增加更多的培训内容,建议“小山村农民文化教育培训夜校”改为“小山村农民夜校”。于是,“小山村农民文化教育培训夜校”正式更名为“小山村农民夜校”。

    看到“小山村农民夜校”规模越来越大,农民学习的积极性也越来越高,巴久尔铁压在心里的一块石头终于落了地。以前村民没有文化、思想观念落后、缺技术、缺信心,现在有了农民夜校,四川省安监局又发挥安监部门的专业优势,投入30多万元,举办农业技术培训班、厨师班、装载机班、挖掘机班、电焊等特种作业培训班,拿到操作证的学员帮助介绍就业。很多从来没有走出大山见过世面的彝族同胞,因为了有“小山村农民夜校”而让自己的生活完全得到了改变。

    成都,简称蓉,别称蓉城、锦城,是四川省省会、副省级城市,国务院确定的国家重要高新技术产业基地、商贸物流中心和综合交通枢纽,是西部地区重要的中心城市。

    在广阔的华夏大地上,我们的祖先以伟大的创造力、强大的生命力和巨大的凝聚力世世代代繁衍生息,从远古走到现代,从蒙昧走向文明。中华上下五千年,中华民族走过了一条条不寻常的道路,铸就了灿烂的中华文明。在历史进程中,由于战乱、灾害等原因,古老的城市也发生着变迁,如长安更名西安,庐州更名合肥等,还有一些城市连城址也发生了改变。可成都却是中国唯一一个2000多年来从来没有改过名字、也没有发生城址变迁的省会城市。成都是一座古老而又神秘的都城,根据挖掘的金沙遗址看来,成都的建城史可以追溯到3200多年前,承载着三千多年的历史。成都从未更改城名也不曾迁移城址,平静而祥和地屹立于“天府之国”之中,是一座让马可波罗都惊叹不已的“锦绣之城”。成都是首批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中国最佳旅游城市,中国“十大古都”之一,西汉时是中国六大都市之一,在三国时期为蜀汉国都。北宋年间,世界最早的纸币交子在成都诞生,并且官府在成都设立世界最早的管理储蓄银行交子务。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授予成都“世界美食之都”称号。成都拥有世界遗产2项,世界预备遗产2项,是中国中西部地区拥有世界遗产项目数量最多的城市。成都人文璀璨,旅游资源丰富,拥有杜甫草堂、武侯祠、永陵、望江楼、青羊宫、文殊院、昭觉寺、都江堰等众多历史名胜古迹和人文景观,是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先后获得世界最佳新兴商务城市、中国内陆投资环境标杆城市、国家小微企业双创示范基地城市 、中国城市综合实力十强  、中国十大创业城市等。  

    “小山村农民夜校”为了让学员开阔眼界,转变思想,由四川省安监局出资,组织优秀学员到成都、雅安等相对先进、建设较好的汉族、彝族地区参观、学习,很快起到了立竿见影的效果。二组组长皮特友则在成都市龙泉驿区的大面镇参观、学习以后,回到小山村立即召开村民大会,谈了到成都、雅安等地参观学习的感受。希望村民都改掉坐在地上吃饭的老习俗,家里买上桌子板凳碗筷;像汉族人一样把饭菜放在桌子上,天天都用碗筷吃饭;那样干净卫生也文明,一定要紧跟时代发展的步伐。

    对于用碗筷吃饭,小山村的老百姓其实已经并不陌生了,自从红白喜事实行移风易俗之后,小山村彝族人家有什么红白喜事差不多都是请的汉族人做厨,当然就是按照汉族人的生活习惯,只是人们平时的时候还是按照以前的老风俗。皮特友则此时刚刚发表完自己的意见,立即就得到了去过成都、雅安参观学习学员的拥护,当场就有三十户老百姓愿意去购买桌子、板凳、碗筷。为了方便运输也为了节约成本,皮特友则决定把钱收起来统一去批发桌子、板凳,每户人家只出了300多元钱,便把桌子、板凳拉进了家门。到成都参观、学习回来的学员们也学会了做诱人可口的农家菜,生活质量得到了大大的提高,让村里还没有改变旧习俗的人们非常羡慕,他们也纷纷效仿。小山村二组剩下的二十多户人家也立即去购买了桌子、板凳、碗筷,跟着村民学做菜。现在小山村的村民都会做花样繁多的农家菜,结束了千百年来不文明不卫生的原始生活方式,坐上了文化列车向新生活前进。

    从来没有走出过小山村半步的皮特伍呷,作为优秀学员被派到成都、雅安参观学习之后,不但让他开阔了视野,也增加了他生活的自信心,为他以后到外面就业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局出发,把扶贫开发工作摆在治国理政的突出位置,全面打响了脱贫攻坚战。到2020年如期消灭绝对贫困,是顺应民心之举,能够引起最大范围的共鸣和最大限度的支持。但是,由于中国是一个幅员辽阔、背景复杂、区域发展水平存在差异的国家,光靠政府部门实施扶贫是不够的。动员和凝聚社会力量参与扶贫开发,是我国扶贫事业的一条成功经验,是我们党政治优势和社会主义制度优势在脱贫攻坚领域的重要体现。社会力量扶贫有着巨大的资源和潜力,向善向上能够凝聚最大的民心,把社会扶贫力量调动好发挥好,能够极大地推动脱贫攻坚工作取得最后的胜利。

    在现阶段,政府是精准扶贫的主要责任人,但政府不是万能的,不可能在所有领域都面面俱到。长期以来,以政府财政资金为主的扶贫资金不足,严重制约了贫困地区的基础设施建设和产业发展,也难以在文化教育、生态环境保护、养老服务、贫困群体关爱救助、社区防灾减灾等民生领域加大投入,提高水平。相比较而言,社会组织类型多样,自主灵活,具有扶贫资金的募集优势、行业领域和技能培训的专业优势、调查研究的独立优势、政策宣传的客观优势和参与政府购买服务的组织优势。在文化教育、生态环境保护、养老服务、贫困群体关爱救助、社区防灾减灾等公共服务领域,能够有效募集到所需的资金、物资和人员,准确锁定和努力贴近目标人群。以专业的姿态、丰富的经验和科学的手段,协助解决个人思想问题、家庭发展规划问题、村民参与和村落自治管理问题。帮助加强个体和社区的社会资本形成和转化,培育本土民间组织和社区领袖,提高个体和社区的发展潜力。从微观层面上协助政府部门在某一个公共领域对政策和措施的执行和落实,并提供补充资金、跟进服务反馈评估,以确保项目实施效果的稳定性和长期化。所以社会力量在精准扶贫工作中更能发挥作用,有效提升扶贫的深度和高度,促进精准扶贫的质量和效率。

    中国在精准扶贫的道路上涌现出了很多具有社会责任感的民营企业家,他们在扶贫前线充分发挥企业资金、技术、管理、人才、市场等方面的自身优势,不断优化投资布局,拓展发展空间,以自身发展拉动贫困地区发展;他们充分发扬创新精神,探索了产业扶贫、就业扶贫、公益扶贫、电商助力、金融服务等一系列行之有效的帮扶模式。大凉山喜德县冕山镇小山村三组的杨玉勇就是其中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