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忆中的年俗往事——陈全达
作者:
散文集 更新:2017-10-01 17:20 字数:1858
每当行走在高楼林立的都市丛林中,川流不息的车辆和熙熙攘攘的人群,总能让我的思绪回到过去,我的家乡位于东北的一座边陲小城,黑土地蕴涵着独特的风土人情,而让人难忘的是这白山黑水间的年俗往事。
在我儿时的 印象里,北方的冬天一到,西北风刀子一样凛冽呼啸,大地瞬间白茫茫一片。老人们称之为“刮大烟炮儿”,经常刮的天昏地暗,早上一推门,发现门已被厚厚的积雪堵住推不开,用力推开一道缝,钻出去到仓房取木锨,清理门前的积雪,有时也去解救被困的邻居。儿时的我们总是不怕冷,带着狗皮帽子,拿着自制的爬犁、冰尜在冰雪中玩耍,路过的赶车车夫有时也跳下马车,跺跺冻僵的脚,上来拿着赶马的鞭子抽的冰尜啪啪直响,火星直冒,而马的眼睫毛挂满了冰霜,嘴里呼呼直喘着哈气,我们则是头上冒着热气。回家后,手和脸总冻的一道道口子,母亲边训斥边给抹哈喇油,而我们总是好了伤疤忘了疼,第二天继续照玩不误。
严冬的清晨,当在睡梦中时,总是被一声声嘶哑的“豆腐!卖豆腐嘞!”叫醒,父亲从炕头爬起,披件棉袄去买块豆腐。冬季里没有新鲜的蔬菜,腌酸菜和咸萝卜早吃够了,豆腐是一家人冬天爱吃的食物,有时母亲让我去买,有时没零钱也可以拿黄豆去换。卖豆腐的大婶拨弄着称坨,看不懂称的。我瞪着眼睛装作能看懂的样子站在一边盯着看,卖豆腐的大婶总是说老李头家卖的豆腐没有她家的好如何如何,她家孩子上中学了学习好如何如何,得给孩子攒钱交学费之类的话,总让我想起鲁迅先生文章里的“豆腐西施”,一样的瘦骨嶙峋,一样的圆规脚,也有着辛劳的一生。也让我常常想起我们也总是模仿少年闰土,冬天找个破旧的盆,支个小棍拴着长长的绳子,下面撒点小米,躲在屋里拽着绳子,等着鸟来吃。没等到鸟来,米已被一群鸡啄去。夏天在姥姥家的西瓜地里手拿叉子抓猹。然而猹是没有的,蛇倒是有。小时候我胆子很大,大家拿着小棍打的蛇到处乱跑,最后被姥爷抓去泡酒了,真是可怜!
对于我们欢喜的还是逢年过节的时候。春节对于中华民族是一个共同的节日,满族人也将春节称为“过年”。春节习俗大致相同,但有着自己独特的地方。我们家一直延续满族的节日习俗,到了腊月初八,俗称"腊八节"。从先秦起,腊八节都是用来祭祀祖先和神灵,祈求丰收和吉祥。据说,佛教创始人释迦牟尼的成道之日也在十二月初八,因此腊八也是佛教徒的节日,称为"佛成道节"。每年腊月初八这天都要煮“腊八粥”喝。过去,满族人腊八节不但自制“腊八粥”,而且要互送“腊八粥”,以加强亲戚和邻里间的团结,我们孩子总是偷偷往粥里加很多勺白糖,甜到不能再甜的地步才罢休!
腊月十五后,总是要选一天杀年猪。姥姥家总是养着几头大肥猪,杀猪时村里人都去帮忙。有人在土灶大锅里烧好开水,有人准备好大盆准备灌血肠,杀猪师傅总是匆匆而来。原来前村也有几头猪要杀,这段时间是他最忙的时候。众人合力抓猪,把猪绑在杀猪凳上,杀猪师傅亲自操刀。一阵忙活后,猪算是杀倒了,姥姥和婶子们在厨房早早就把酸菜 切好,等着片好的猪肉下锅。随着阵阵香气扑鼻而来,我们孩子早就等不急了,吃的满嘴流油,直打饱嗝。
到了年三十,反而是我们最忙的时候,早早就起来放鞭炮。父母总是给我和哥哥每人买一小帘挂鞭,我们俩总是把这帘鞭炮拆开,一个一个的放。胆子大的时候用手拿着,点燃后扔到空中。贴对联时忙着刷浆糊,然后左看右看哪句是上联,哪句是下联。赶年集的时候会碰到教我们课的老师,在集上给大家写对联,笔走龙蛇,一气呵成一副对联就写好了,让人羡慕不已,赢得围观者的阵阵赞叹之声。看到我们,老师会送我们一副对联,对联贴好之后,我们会换好厚厚行装,跟着父亲去南山祭祖。来回大约四个小时,需要步行。山路不好走,厚厚的积雪齐腰深,穿过山林,有着林海雪原的感觉,到了墓地摆上水果贡品,烧上纸钱。父亲总是会念叨几句保佑家族富贵平安的话。回来是下山就容易些,沿街穿行时还会路过集市,买点年货。我们则是被各类鞭炮吸引。走到家已是中午,母亲在家已经和好面准备包饺子了,除夕这天满族人都要吃饺子。因岁月交替在子时,摆放的饺子要横竖成行,意味来年财路顺气。煮饺子时,锅底需烧柴,因为柴与财谐音,还要从院子里抱“财”进屋,寓意着招财进宝。当饺子从沸腾的锅里起来时,煮饺子时还在饺子里包上铜钱,吃到的人福气多多,以此增加节日的气氛。我和哥哥往往为了吃到铜钱,吃了一盘又一盘饺子,撑的实在吃不下了,而父母往往随便吃几个就吃到了,乐的大家哈哈大笑!
现在的我们已步入中年,过去的印记渐渐模糊。随着现代生活节奏的加快,有些过去的年俗往事已经随着岁月淡化,而不能割舍的情感还是难以忘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