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1  这本书,这个人——李琦
作者:迟慧      更新:2016-10-18 17:01      字数:2859
    大约是上世纪八十年代末,我在《北方文学》当诗歌编辑的时候,读到了一个组来稿,构思轻巧脱俗,语言如新茶般清新(最打动我的,也恰是她写茶叶的诗)。“真是有才华”!我不由啧啧感叹。又得知作者是个年轻女孩,就在本市,就约她一见。当未及20岁形貌出众的迟慧出现在我面前时,真是给了我惊艳之感。她个子高挑,亭亭玉立的身材,就像是一棵从树林里移动到房间里的白桦。中西混血儿般的五官和面庞,精致优美。一个如此漂亮的女孩儿,同时清澈、宁静,带着一种清淡的忧伤。她身上散发的气息与她的诗歌真是相得益彰。

    就这样,从诗歌开始,我们渐渐成为忘年交的朋友。她,还有《北方文学》年轻的诗歌编辑刘云开——另一个同样冰清玉洁的女孩子,都是命运赐予我的礼物。她们从形到神,端庄姣好,都是让人心神清净之人。我们的友情以文学为缘起,而后,辐射到生活的四面八方。彼此心思默契,相互信任,凡事无需多余的解释。她们比我年轻,又都蕙心兰质,让我的生命里多了几许澄澈和明净。

    记得当年,迟慧去鲁院读书,我们书来信往。从家长里短到文学观念,都直抒胸臆。彼时,还有一位人物也在北京学习,读的是电影学院。他也是我们的好友,那就是如今已经常走红地毯、声名响亮、已是编剧大腕的全勇先。小全与迟慧在青春岁月就显现不俗的才华,又都心性纯良,很快成为气息相投的哥们儿。我们友情的特征之一,就是都能在第一时间发现彼此的短板,而后夸大变形,相互贬损。我还记得当时他俩外加另一位朋友,三人曾合写一封信给我。那封信延续了互相揭发、彼此嘲弄的风格,将他们的北京生活描摹得风生水起,看得我乐不可支。假期,迟慧从北京归来,有时干脆先到我家,吃完饭,把话说够了,再拎着箱子回自己家。那时,我家都留有专门给她喝茶的杯子。记得某次我开导正在读小学的女儿,想以循循善诱的启发式谈话入手,我说:你想想,妈妈对谁最好?对谁的期望最大?孩子思索了一下,肯定地回答:迟慧阿姨。弄得我的“思想教育工作”没等开始就草草收场了。

    也许,人与人的缘分真是命中注定。与迟慧认识不久后,她就调入作协文学院,从我的作者变为了同事。当我1996年从编辑部调到文学院当院长,人家迟老师已是见证文学院创建历史的人物了。

    就这样,我看着迟慧长大,而她则看着我变老。二十多年的时光,她在我的身边,从女孩子变成女人,谈恋爱、结婚、成为尽职尽责、疲惫忙碌的母亲。美丽虽然依旧,她的心事和目光,却日渐苍茫深邃了。

    诗人迟慧,渐渐不大写诗了。我们也觉得,她的散文比她的诗歌更出色。她朴素轻盈的写作,独到的观察力,优美松弛的文笔,赢得了很多真心喜欢的读者。

    迟慧的散文,带着明显的个人印记。她是用文字,保存了自己生活的一份记忆。她写母亲,写身边亲人、写孩子成长,平易、亲切,呼之欲出,又带着独有的幽默。有时让人潸然泪下,有时让人忍俊不止,字里行间,是善良自然、是温暖和美好,是毫无造作的生命的元气。

    她的这本散文集,我一篇没落,可以说全部读过。第一辑《生命之趣》里,都是我熟悉的桥段,我可以十分负责的告诉读者:所有的细节都来自真实。她用幽默的笔调,记录下那些丰盈有趣的生命段落。白描的手法里,朴素生动。从容的叙述中,带着自嘲和善意的调侃。婆婆、丈夫、孩子,在她的描写下栩栩如生。这是柴米油盐里的家常快乐,是温暖的人间烟火。温柔的迟慧,每当她的笔落在儿子铁蛋身上,那种舔犊情深的母爱,让满篇文字都生出疼惜。心地纯洁、常有奇思妙想、智力超群的小铁蛋,于是跃然纸上,让我都想从那文字里,把他一把抱下来。

    第二辑《生命之美》里,细心人能看出 ,这是一个真正“宅女”的生活笔记。眼前事,身边人,她笔下露台上的植物,雨中的花园,同事和朋友,成长中的儿子,都是她实实在在的生活内容。其中有些篇章,是她迁居南方后写下的。初到异乡,四顾茫然,孤寂的生活,让她更有时间静观大自然,将花草树木认为亲友。热爱自然的迟慧,如创作工笔画那样去观察描摹自然风物,笔触细腻,心思绵密。笔尖上是晶莹如露水的对于生命的敬意和对美好事物的疼惜。

    第三辑《生命之伤》,最为打动我的,依旧是已经读过多遍的那篇《我当妈妈》。我向很多人推荐过这篇散文。母亲离去,是迟慧内心的隐痛。作为她最亲密的朋友,我见证了她熬过的这段岁月。每当我阅读这些文字时,就会想起当年情景。母亲辞世时,她正面临分娩,给予自己生命的母亲走了,而自身孕育的崭新生命即将诞生。生与死,远行与到来,柔弱而心思丰富的迟慧内心正在掀起怎样的波澜!记得,那是一个寒冷的冬天,我和同事们替她去送别母亲。葬礼上,想到迟慧那张苍白无助的脸庞,她美丽眼睛里的那种深深的悲伤,我们真是无比心疼。同为女人、女儿和母亲,我们知道,有些伤痛无法安慰,只能是唏嘘沉默。母亲离开后的每个清明,她都会独自去扫墓。有一次,刮大风,扫墓祭奠的人,也明显减少了。她带着祭品,被大风包裹着,踽踽独行。看到这些文字,我知道,这是她对母亲、对孩子、也是对自己的一份交待。心思敏感的迟慧,在妈妈的墓前,心中翻腾的,应该就是这篇散文里的内容。这是一个女儿写给远逝母亲的书信,是文字的祭奠,也是一个心灵经历了重创,面对交替而来的死亡与诞生、一个年轻母亲的内心独白。

    上班、读书、写作、打坐、瑜伽、家务,她的生活内容线条简洁。人际交往也只限于同事和几位知心朋友。她的作品确实没有洪钟大吕,也不汪洋恣肆。但这些娓娓道来的文字,清新、舒缓,小夜曲一般,以轻盈和真诚,打动着读者。这些来自生活中琐碎平凡的小事,来自一颗安静的心灵。人们会从她的文字中读到她的干净,她的趣味,读到那种属于她的幽默和空灵。从生命之趣到生命之美,再到生命之伤,这几乎也是她个人生活的轨迹。她与她自己的作品相互印证,浑然天成。

    2013年,由于诸多原因,迟慧做出了她生命中一个重要的决定——南迁。工作调动很顺利,她离开了这座她出生、长大的城市,离开了已经深为了解并喜爱她的朋友和同事们。无论是对她,还是我们,这都是一件难过的事情。

    告别的日子越来越临近,想到在我眼前长大的她就要到一个完全陌生的地方,那种伤感真是无法形容。陌生的城市,陌生的地方,陌生的人群,一切要从头开始。朋友们依依惜别,迟慧也说,离开大家,她体验了那种截肢的感觉。漫漫前路,缕缕乡愁。真不知道等待她的将是什么。我特别希望她到南方一切都不适应,而后出于无奈再调回来。所以,机场告别时,我郑重告诉她,别有虚荣心,撑不下去就赶紧快回来。你的位置包括办公桌,都先给你留着。

    而她南迁后,确实有了一些变化,散淡惯了的生活出现了些许紧张的节奏,也定然缺了可以叙说心事的人。于是,曾经对出版作品兴趣不大的她,开始整理出版自己的作品。我想,也许连她自己都没有意识到,这本书的出版其实关乎乡愁。这是一种情不自禁,是宿命。她想把自己的感情和思索,做一次梳理和总结。这是深情凝重的回望,是向北方和昔日岁月的郑重告别。在这些文字里,她能重见那些消逝的时光,她能看到已经渐行渐远的青春,还有,那些文字里,是故园高远的天空,是水波荡漾的松花江,是亲朋好友的身影,是雪花飞舞,是北国独有的旷远清冽的气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