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远的钟声
作者:
刘仁前 更新:2015-12-16 09:53 字数:1514
“月落乌啼霜满天,
江枫渔火对愁眠。
姑苏城外寒山寺,
夜半钟声到客船。”
唐代诗人张继的这首《枫桥夜泊》,可以说是千古传诵,经久不衰。正是因为有了这首诗,才使得位于苏州阊门外枫桥镇的枫桥和寒山寺格外有名。说到枫桥,南宋诗人范成大在其编纂的《吴郡志》中曾有这样的记述:“自古有名,南北客经由未有不憩此桥而题咏者”。据说,张继当年夜泊枫桥,是因为仕途遭难,亡命天涯,才沦落至此。也许正是有如此背景,在秋霜满天的夜晚,诗人的心绪才会倍感落寞,眼中的秋夜才会更加萧瑟。就在这万般无奈的境遇中,寒山寺的钟声响起,无边的黑暗、万般的愁绪,一下子被打破了,诗人的内心在得到稍许宽慰之时,一首流芳千古的诗篇也就产生了。
其实,张继的《枫桥夜泊》,咏枫桥实咏寒山寺。到过枫桥镇的人都知道,枫桥与寒山寺应该说是一个有机的整体了,两者互为映衬,共同构成了一个意韵无穷的妙境。据说,寒山寺因唐贞观年间,寒山、拾得两位高僧在此住持而得名。有关两位大师充满禅机妙理的问答,则流传甚广。说,寒山曾经如此问拾得,“世间谤我、欺我、辱我、笑我、轻我、贱我、恶我、骗我,如何处治乎?”拾得答道,“只要忍他、让他、由他、避他、耐他、敬他,不要理他。再待几年,你且看他。”从这看似寻常的问答中,折射出的是佛家的哲学思想,是儒家平和忍让的中庸之道。
在上个世纪的后二十年里,我曾数次拜访过寒山寺。在这所寺庙里,有着佛寺所应有的一切陈设与建筑,天王殿、大雄宝殿,凡此等等。寒山寺借以名扬天下的张继诗碑,原本为明代大文人文徵明所书,历经劫难,字迹斑斓,到清光绪年间由俞樾重写再镌。寺中碑廊、殿阁之上,尚有罗聘、郑文焯等名家的书画作品。可寒山寺吸引我的不是这些,而是那小巧典雅的钟楼,是那钟楼上传出来的嘹亮而悠扬的钟声。尽管现存于钟楼的古钟,不再是张继诗中所咏之钟,但这并不影响我借钟声而发思古之幽情。是的,寒山寺的“诗韵钟声”铸就了寒山寺。这绵延了一千多年的钟声,在秋天的夜空里显得格外雄浑而响亮,真是“试看脱胎成器后,一声敲下满天霜”。
听说,如今每逢岁末除夕来到寒山寺听钟声,已经成为一种时尚。“闻钟声,烦恼清,智慧长,菩提生。”听一百零八声钟鸣,说是能除去人在一年中所有的烦恼,化凶为吉。每年除夕的寒山寺里,不仅有不少国内游客,而且有许多来自日本的游人,为的是能在寒山寺的钟声里开始新的一年。可不是么,寒山寺除夕那最后一声钟响正是新年零点的开始呢!或许是现实生活的喧嚣与烦躁,才使人们赋予了原本孤寂苍凉的寒山寺钟声新的内涵,寄托着人们向往平安、祈求幸福的质朴愿望。想来,这与寒山、拾得的佛家精神倒是相融的。不知寒山、拾得两位大师在天之灵,是否略感欣慰呢。
“风流张继忆当年,一夜留题百世传。”谁曾想,在距诗人所处时代一千二百多年之后,竟有人借《枫桥夜泊》之诗意,改编写成了一首通俗歌曲《涛声依旧》,一时间激起了多少青春不再者的美好回忆,又让多少少男少女心中情波荡漾、春心摇曳,风靡一时,传唱颇广。据说,改编者是个广东人,我在敬佩这位改编者开放的思维,创新的意识之余,也为与枫桥、寒山寺近在咫尺的众多苏州当今文人而略感遗憾。若是他们当中一位来改编呢,不知会有怎样的佳创。由此,我想到了本土历史文化资源的挖掘与弘扬,难道不是个值得重视的大文章吗?
枫桥边的红叶,渔舟上的灯火,都因时代的变迁,环境的变化,不复存在了。随着岁月的流逝,自然也会从人们的记忆里消失的。唯有寒山寺钟楼上的钟声,依然鸣响在岁岁更迭、辞旧迎新的夜晚,是那么深沉宏亮,是那么清脆悠远。这钟声,传达给世人的是警觉?是感奋?是欢乐?是忧伤?
呵,寒山寺的钟声,与张继那首七言绝句一样,永远回响在我的心底,挥之不去,魂牵梦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