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七 端午
作者:濮颖      更新:2015-12-15 14:56      字数:1343
    再过几天,就是端午节。端午节是民间自然形成的传统节日,由屈原而起。不是哪个帝王的钦定。可见千百年来,老百姓的心愿和力量,总能汇集成无人能够阻挡的滚滚洪流。

    我对端午最早的印象却源于幼年看过的戏文《白蛇传》。端午节这天,法海教唆许仙骗白素贞喝下雄黄酒,显出了原形。于是有了“水漫金山”“断桥相会”“雷峰塔倒”的故事。也许就是这个缘由,在众多的传统节日里,我偏喜端午节。

    喜欢端午节,还因那满树火红的榴花,香气四溢的粽子,圆溜溜的鸭蛋,青格格的菖蒲,餐桌上的令人垂涎的“十二红”。端午节吃粽子,就像西方人平安夜吃烤鹅一样,因粽与“中”同音,端午节又与高考时间相近,所以有考生的人家对于“吃粽子”特别的讲究。裹粽子是中国人的绝活,我大舅裹的粽子更是一绝。他裹粽子不用线,就一把竹子削成扁针,针的尾部留一只洞眼,粽叶尖尖的尾巴就从这个洞眼里穿过勒紧粽子当线,粽子包裹得漂亮又精致。粽子一般分三种:光粽子,(上等香糯米用棕叶裹好)。甜粽子,(米中加蜜枣、红枣、红豆)。咸粽子(米中加咸肉、香肠、还有鲜肉拌成烧卖馅的)。我喜欢吃咸肉馅的粽子,每个端午节,大舅总是给我单独裹一些。这么多年总学不会裹粽子,成了我莫大的遗憾。(嘉兴的肉粽也好吃,但过于肥腻,棕叶陈旧。)每每想起端午节自家裹的咸肉粽,心里就美滋滋的。

    端午节家家有插菖蒲的习惯。菖蒲又叫“水剑”,和艾叶一起挂在门上是辟邪的。端午前几天,许多人就一手提着菜篮,一手提着一束菖蒲艾叶,那一串串青绿的颜色很是好看。小孩子们穿虎头鞋,有的还在脑门上画一个王字。单位食堂有位小王师傅,手很巧,会结“蛋络子”(用七彩的丝线编成连接在一起装鸭蛋的网),端午节前特别忙,大家都请她结络子。有奶奶给孙辈们结的,有姑姑给侄儿们结的,有给自家孩子结的。食堂的餐桌上五颜六色的丝线,大家围成一团,边看边学。过节的气氛特别浓郁。

    端午节中午的饭菜很特别,都要跟“红”字连在一起。还要凑足“十二”样。俗称“十二红”。红烧黄鱼是必不可少的。端午前后,超市的生鲜柜上挤满了买黄鱼的人。市场上也一样。黄鱼不是我们这一带的特产,所以吃的少,只有在端午节这天,才排上头号。虾,苋菜,西红柿都是正宗红色,还有咸鸭蛋,煮熟剖开,那红彤彤的蛋黄也算是红。其他的菜都是用酱油红烧或红拌。记得小时候问母亲“怎么没有十二个菜?”母亲指着韭菜炒螺肉说“喏,韭菜韭菜,就已经是九个菜了!”原来,十二种菜是可以这样来凑数的。

    还记得女儿小的时候,我在端午节那天教过她一首童谣“五月五,是端阳。榴花红,杏子黄。菖蒲绿,艾叶香。吃粽子,撒白糖,龙舟下水喜洋洋”。遗憾的是我们这里没有赛龙舟,只有在电视里见过。屈原的故事也在端午时节飘香的棕叶中传诵了一年又一年。如今,女儿已经会给邻家的孩子们讲述端午与屈原,教唱那首童谣了。看着女儿一天天长大的身影,我常常想:“她们以后的端午节,也会吃粽子,撒白糖吗?”

    “吃了端午粽,才把棉衣送”。端午节的到来,也意味着夏天的到来。常常憧憬起端午节的情景来:在榴花烂漫的院落,一个衣裙飘逸的女人,亲手包裹清香的粽子,看着孩子在身边绕来绕去,厨房弥漫着十二红的香味,一家人围在桌边讲着白娘子与许仙的爱情,讲屈原,离骚,汨罗江。一起享受着这个既美丽浪漫,又承载着厚重历史的节日……